从表象看起来,很多农产品与食品污染中有农民的参与行为,但客观而论,广大农民也是受害者,尽管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者对食品安全负有主体责任这个定位和判断没有错,但食品污染的最直接后果是农产品卖不出去,农民也是食品污染的受害者。
从传统和现代农事作业,虽然其主体一直是农夫,但严格说来,和工业生产中的工人一样,农民也是这个产业的一员,他们要遵循传统和现代的技术环节和要求来操作,才能获得不那么丰厚的收成和利益。
他们一踏入这个产业,就要从祖传、书本、黑板或直观中获知农作物、动植物的生长规律,按其生育期的不同需求,播种、施肥、打药、除草、灌水、收割、打场、晒干和储藏,从自给自足开始,转化为商品也是后来学会和适应的。几千年来,在一个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家,吃饱、吃好是一种奢求,因此农产品和食品的总量供求、丰衣足食也是一种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至于食品安全、有机生态可持续农业更是后来听说的新鲜事情。
对农耕者来说,祖传是一种农事教学,而成立农业学校和农事指导站也是产业化以来兴起的新政、新学。自古以来,活跃在乡村社会的“小能人”,是农民直接仿效的楷模,他们也是农民,即使不是农民也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能给农民带来知识、信息及商业化头脑,动植物生病了,杂草及自然灾害等在每个农事环节上出现问题,农民还要就近请教于他们。附近的农校的教师和农事指导站的农务官经常来巡回指导,但现实中的问题经常是在他们离开后发生。
对农民来说,官方指导、示范的技术方法,在结合“小能人”言传身教的“土办法”,几乎成为农民全部知识和应对手段。如大米长了虫子,农民就知道用小瓶子装上敌敌畏农药吊在米箱或袋子上,或用纸包上“六六粉”埋到米中,这种土办法在农村很容易传播开来。如果身边有乡村教师,他们凭借不多的知识可以纠正和引导他们。对农民来说,价廉而身边容易找到或买到的农药、兽药、饲料、肥料、洗衣粉、装修材料、工业原料等日常用品是最好的应对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手段。各种饲料、食品添加剂和转基因农作物都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成果,也是后来传播到农村。
对农民来说,最大的市场是日常用品,于是形成了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而最大的吸引力却在农资市场,从种子、农药、兽药、饲料、肥料及名目繁多的各种动植物生长调节剂、添加剂、农机具,因为这些足可以维系他们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对邻居家或村里的谁家用了什么特种药剂、试剂,搞了什么特种种养业,收入大增,那是最大的新闻和诱惑。当然从农校或农业技术推广站得到正规的农资或技术传授,但不是每天都发生的事情,而且价格也不低。在更多的情况下需要“请”他们过来,因为几百上千户的农村就那么几个人,而且相距遥远,他们能过来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后来,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种形形色色的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商品、新研发成果及农机具接踪而至,让农民目不暇接,学会如何使用,还是需要技术员、老师和“小能人”的言传身教。
随着产业化进程,农资产业蓬勃发展,迅速扩展其市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最让农民困惑、无奈的价格飞涨不止,而农产品还是要承受物美价廉的考验,因为中国的农民实在太多,广大城市消费者也并不富裕,食品污染就从这时开始蔓延起来。
正如农村兴起与城市不同的日用产品的消费市场一样,农资市场更符合于农村消费水平,要和物美价廉的农产品相互对称,于是假冒伪劣频繁出现,“高不可攀”的正规市场却打压不住。与这些伪劣农资一同出现的就是各种土洋结合的农资与农事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内外有别,有的还属于行业专业协会的小秘密,如在鳝鱼养殖和黄瓜种植中使用避孕药,行业秘密通过“小能人”在农民中间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