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南极探秘:南极的极昼

南极探秘:南极的极昼

2012-02-01 18:00:05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讲述。在地球最南端南纬90°的南极点上,一年中有半年是连续白天,有半年是连续黑夜,如果以一昼夜为一天的话,地球最南端南极点的“一天”就相当于其他大陆的一年。

  进入南纬66°33’的南极圈,就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极昼了,这里没有一天24小时的昼夜更替。南极圈内,昼夜交替的时间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改变,纬度越高,极昼或极夜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在南纬62°13’的中国南极长城站,由于处在南极圈外,没有极昼和极夜。

  而位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带的中国南极中山站,由于地处南纬69°22’,从2011年11月23日开始,开始出现一年一度的极昼,一天24小时太阳都处于地平线以上,只要天气晴朗,即使是子夜时分,仍能看到太阳。

  极昼与极夜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在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时,还绕着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而造成的。原来,地球在自转时,地轴与其垂线形成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公转时便出现有6个月时间两极之中总有一极朝着太阳,全是白天;另一个极背向太阳,全是黑夜。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只有在地球的南、北极才会出现。

  极昼期间,也是南极一年中天气最好的季节。中山站处于南极普里兹湾的沿岸,从12月底开始,随着天气的升温,海冰渐渐开裂、变薄,其后是大片地碎裂,并露出蓝色的海水。而从内陆冰盖边缘极目远眺,则会看到一片汪洋,湛蓝的海面上漂浮着点点浮冰。

  体积巨大的冰山,从深入海面的冰架上崩塌,并随着西风向外漂移。这段时间,中山站前面的海冰和冰山每天都在改变着它的形态。早晨起来会忽然发现,此前那座巨大的冰山塌陷了,风景画中缺少了一块,还来不及感叹,甚至一日之间,不知不觉中又来了一座更巨大的冰山。

  没有了日夜的更替,也打乱了一些队员此前规律的作息生活。但极昼带来的好处就是考察队可以利用一天24小时的白天尽快开展科考和建设工作。为了让队员们能安心睡觉,中山站宿舍栋内的窗帘都比较厚实,不透光,可算是“拉上窗帘就是黑天”。

  “总是白天,没有睡眠的意识。”如果说极昼期间队员是不想睡,那么,在极夜期间队员们反而想睡也睡不着了。

  到2012年1月21日,持续了整整60天的极昼结束了。到1月24日,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的时间仅为25分钟,但随着日落时间越来越早,日照时间渐渐缩短。到1月31日,晚上22:19分日落,次日凌晨2:06分日出。

  极昼结束,每天黑夜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最后全是黑夜,极夜也就开始了。南极中山站气象台的王多民告诉记者,据推算,今年5月27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将正式进入极夜。那时一天24小时都不会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连续52天,除了正午时分天空中会露出些微的曙光,一天会有20多个小时星星在黑暗的夜空中闪烁。

  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越冬队员李荣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极夜期间不能远离站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空间,使人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无依无靠,寻求帮助而不得的心理上的孤僻感。缺乏阳光和新鲜蔬菜,一些队员会出现缺钙和缺乏维生素的症状,极夜期间队员将承受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考验。

  “2011年7月19日,极夜结束的那一天,我们一起去山上迎接第一缕曙光,当时非常期盼能看到太阳。”李荣滨说,“经过极夜才知道太阳是多么珍贵,感觉太阳是那么亲切,就是那种看完后总想再多看一眼的感觉。”

  进入极夜,南极也进入了一年中天气最恶劣的季节,经常会有大风和暴风雪天气。“风雪来临时,仅需半天的时间,中山站的停机坪广场前就能堆起3米高的雪坝。即使是从宿舍栋走到相隔不足百米的综合栋,有时候也需‘翻山越岭’。”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越冬队员卢成说,“极夜期间,常常遇到11-12级的大风,我们试验过,11级大风时,在平地上,人体倾斜45度角还能向前走,12级大风时,人已经站立不稳了,风会刮得你向后退。”

  • 相关阅读
  • 我国5年内将开展5次南极3次北极科学考察

      新华社上海9月25日电 (记者 张建松)记者从“2011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获悉,未来5年,我国计划开展5次南极、3次北极科学考察。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绍,“十二五&rdqu...

    时间:09-26
  • 世界地下军事指挥中心探秘(图)

    韦瑟山绝密工程设施又称下五角大楼,它深藏于弗吉尼亚山中,位于首都华盛顿西北约75千米贝里维尔附近。它是上世纪50年代为了使美国总统和其他高级官员在发生核战争时藏身而修建的。1954年,美国矿物局开始将1936年挖的试验性矿井扩建成坚固掩蔽部和指挥所,1958年竣工。多年来,经过长期的不断扩建、抗震和抗电磁脉冲加固等修建过程,这里已成为国家地下军事指挥中心。国家紧急情况协调中心也设在这里,不管是地震、海啸、核事故,还是核战争爆发。一旦受到核袭击,美国高级官员可以立即转移到这里,发布包括核报复和战后重建在内的...

    时间:11-04
  •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制片人李小婉独家推荐,民间 “红学” 研究第一女性西岭雪作品。  自曹雪芹先生成书《红楼梦》迄今,有无数的人研读它,并痴迷于它,可以说作为一部巨著,《红楼梦》已经不仅仅...

    时间:05-20
  • 南极冰下近200米深处发现虾状生物

    南极冰下近200米深处发现虾状生物  据美国媒体报道,科学家首次在南极冰盖下600英尺(约合182米)处发现一只虾状生物和一只水母。如此复杂的生物竟然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令人惊讶。  科学家原以为在冰下如此深...

    时间:05-16
  • 韩首艘破冰船抵达南极 拍帝企鹅"排队跳水"

      2010年1月24日,韩国第一艘破冰船Araon在西南极航行途中拍到帝企鹅。...

    时间:05-16
  • 华兹卜开展南极企鹅拯救计划

    在距离中国南极中山站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的冰架附近,坐落着一座由6片礁岩组成的小小群岛,这里是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最大的帝企鹅聚居地,被各国南极考察者们称为“企鹅岛”。 企鹅岛上生存的全部是南极...

    时间:03-31
  • 南极冰川“血瀑”形成之谜

      科学家揭开了南极冰川“血瀑”的形成之谜,发现奇特的微生物群落生活在冰川下密闭没有阳光和氧气的湖泊中,这一发现暗示着外星球某些独特的环境可能存在生命。  据国外媒体报道,虽然我们理解地球生...

    时间:03-29
  • 科学家在南极冰层数百米之下发现神秘生物

      [导读]近日,科学家首次在南极冰层数百米以下探测发现类似虾的神秘生物,这一发现将改变科学家理解海底冰层之下苛刻环境中生物是如何演变进化的。  腾讯科技讯(编译/叶孤城)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科学家首次在...

    时间:03-24
  • 南极发现近百年前飞机残骸建造于1911年

    澳大利亚一个探险队1月2日宣布,他们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抵达南极洲的飞机残骸,这架飞机建造于1911年,是人类设计的早期飞行器之一。  由莫森小屋基金会(Mawson'sHutsFoundation)组织的南极探险队表...

    时间:03-24
  • 南极诞生新中国奇迹记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

      4月9日,上海吴淞边检民警向进入祖国领海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挥手致意。  当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上海长江口锚地,标志我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据悉,此次南...

    时间:03-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