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中突破7000米深度,下潜到7020米,实现坐底,所有状态一切正常。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也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三名试航员在7000米海底通过水声电话向神九航天员送去祝福。24日4时30分,“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团队举行了试航员出征仪式。5时,下潜试验正式开始。5时24分,潜水器布放入水,5分钟后开始注水下潜。8时55分,“蛟龙”号下潜深度已达7005米,随后在7015米的深度第一次坐底。9时15分“蛟龙”号成功下潜到7020米的深度。据试航员报告,目前潜水器设备一切正常,人员状态良好。24日上午,“蛟龙”号潜航员在海底向“神舟九号”祝福: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执行本次下潜试验的试航员为叶聪、刘开周、杨波。7000米深度也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最大设计深度。
未来3至5年开展试验性应用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4日成功冲击7000米下潜深度,再次创造历史。记者第一时间专访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记者:“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00米深度有何意义?您如何评价这次海试?
刘赐贵: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
记者:“蛟龙”号未来有哪些新使命?我国载人深潜事业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刘赐贵: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逐步完成海上试验,将转向业务化运行,实现其业务化共享使用等问题将逐步提上日程。我们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需要,并根据“蛟龙”号的实际技术状态,我们计划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的调查计划。(新华社、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