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确实不愿到救助机构的人员,民政部门将为其提供必要的御寒衣物、食物,发放救助告知卡。同时,在日常巡视中继续对他们予以重点关注,防止他们病、冻、饿的现象发生。
目前全市共建立了20个救助管理机构,设置救助床位1400余张,确定了26家定点医院,配备流动救助车23辆。按照要求,各救助管理机构严格实行24小时接待制度,随时提供救助服务,热情接待热心群众的求助信息,切实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
此外,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引进社会工作者制度,对被救助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充分调动公益组织、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参与救助工作。这些志愿者将对辖区流浪乞讨人员聚集地与主要聚集人群进行排查摸底,做到掌握情况、建立台账、重点巡视、分类救助。
今后首都救助工作将设立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加强对各区县救助工作进行评定考核。(通讯员 李婧)
保障
晚高峰交管应急方案启动
昨天的一场小雪给晚高峰带来大麻烦,城区道路严重拥堵,18时40分左右,交通指数攀升至9.4,车辆平均时速只有16.7公里,跟骑自行车的速度差不多。
昨天,机动车限行尾号为4和9,路面车辆较多,晚高峰来临较早。16时30分左右,全市道路开始中度拥堵,交通指数达到7.5。其中,四环内道路严重拥堵。
随着降雪的来临,交通晚高峰拥堵系数迅速攀升。17时左右,交通指数为8.5,全路网陷入严重拥堵,四环至五环间道路也开始轻度拥堵。17时30左右,交通指数破9,达到9.1,车辆平均时速降低到20公里以下。四环至五环间道路变为中度拥堵。18时40分,拥堵进一步加剧,交通指数达到昨晚的峰值——9.4,车辆平均时速仅为16.7公里。在三环内大部分道路上,拥堵更厉害,不少司机只能看着骑车人将自己远远甩下。
因为这场降雪,多条道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给晚高峰的交通“雪上加霜”。
路上拥堵,地下也是人流密集。市交通委官方微博通报,轨道交通国贸站(10号线换1号线)、雍和宫站(2号线换5号线)、惠新西街南口站(10号线换5号线)换乘客流集中。微博发布的照片上显示,这3个换乘站里的人流摩肩接踵。
降雪后,交管部门迅速启动雪天应急保障机制,在城区的桥区、环路、主干道、进出口等重点地区,加派警力进行指挥疏导,巡逻车、清障车加强路面巡逻管控力度,及时清除故障、事故车辆,路上的巡逻车辆全部打开警灯,警示过往车辆谨慎慢行。同时,交管部门随时向相关部门通报道路雪情,配合做好扫雪铲冰工作。
19时后,交通流量出现缓慢下降,交通指数降低为9.0。20时,交通指数降到8.5。
交管部门提示,本市近两天气温骤降,易导致雪后道路结冰,尤其是在山区道路行驶的司机,一定要控制好车速。(记者 侯莎莎)
环卫工人提前候雪彻夜除冰
昨天,天色阴暗。15时,一辆蓝白相间的水车早早开出位于南四环马家楼桥东北的基地,一路向北,奔向西直门桥区。“我是来‘候’雪的。”司机老刘边小心翼翼地将水车停到备勤点边对记者说。
每次降雪前,老刘都会和数百名同事一起,提前几个小时到责任区蹲守待命。“不早来,下起雪道儿就不好走了,那时能不能到责任区都两说呢!”老刘一边目测道路上的车流量,一边在心里计划着雪后作业路线。当第一片晶莹的雪花飘落在他手上时,已是3个小时以后。
就在老刘出发的同时,还有近200人分乘67辆各式除雪车,奔向阜石路、万泉河等交通干道、重要联络线上的高架桥区,随时准备应对雪情。
“除雪难度会很大,因为天气冷。”昨天20时,北京环卫集团作业部部长张志强告诉记者,由于降雪时气温在0℃以下,雪落被车辆碾压后很可能融化结冰,防止“地穿甲”将成为环卫工人要啃下的“硬骨头”。巡回除雪、视情播撒融雪剂、机械除冰……环卫部门表示,如果机械手段和融雪剂仍不能阻挡“地穿甲”,环卫工人将在重点路段彻夜人工除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