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85岁卖掉房子,自学电脑,玩了十年的摄像向街坊免费赠送自制光盘
八旬数码达人
1月10日下午,几位摄友慕名来到西安市北广济街126号、85岁的刘富安家。穿过窄窄的过道,推开简陋的房门,里面是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地方,几乎被书籍和其他东西占据,简单的生活用具随意摆放在一张旧桌子。床边的书案上摆放着电脑、刻录机、碟机和显示器,各种连接线让人眼花缭乱。
落座之后,老人聊了起来。
刘富安早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谋生,成年后一直在骡马市打零工,拉过牲口、收过破烂。1978年,他患上了冠心病,差一点就要了命。病愈后的他感到人生苦短,便萌发了要做有意义的事。刘富安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袋里钱多了,但道德观很淡。他想宣传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从此每年独自到偏远地区,给当地赠送书籍,甚至到四川、甘肃等地。几年下来,他身体变得更好了,很少生病。
刘富安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儿女们长大后各自生活,老伴前几年去世了,他仅靠每月400元的低保金生活。
2003年,为了跟上时代,扩大宣传效果,刘富安将赠送的书籍改成光盘。他卖掉了竹笆市仅有的一间老房子,用这十几万元购买电脑、刻录机、摄像机等设备,自己则租住在现在的地方。
初次接触电脑,对于只有初小文化的老人来说困难相当大,他慢慢摸索,并在搞婚庆的童柏念帮助下,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学会了电脑操作、刻录光盘。他首次复制的一百多张《中华传统文化解答》、《弟子规》等光盘被一抢而空,还有人上门索要。几年下来,他赠送的各种光盘有四五万张,这些内容都是公开传播的资料。刘富安出门喜欢带上摄像机,拍下熟悉的街道、友善的邻居。
刘富安曾在西安市化觉巷开过一个阅览室,购买了数万册书籍,高额的租金让他只好关门。
看到刘富安的善举,不少人纷纷给他捐钱、捐物。有人还帮他租了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地方当做阅览室。
见到大家如此喜欢,刘富安坚定了自己要做的事。
他
77岁干了二三十年的剃头匠刮一次胡子只收一元
开心的剃头匠
1月12日,天气转暖,南郑县的红庙镇,街边一户人家的一个角落,没有时髦的门头,没有装饰漂亮的墙壁,只有几个老旧的凳子,几根木棍上挂着电推子,杂乱的电线搅在一起,这样一个不能再简陋的露天场所,就是老付的理发“店”。
77岁的他喜欢别人叫“老付”,是红庙镇人,干理发这个营生已经二三十年了。
红庙镇是双日逢集,距红庙镇十余公里的喜神坝单日逢集,2元钱的车费。老付每天搭车来往于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就老付一个露天理发摊,许多老乡亲盼着赶集的时候到他这里,理发一次3元,刮胡子则1元。老付在红庙镇的摊位每年有四五百元摊位费,电费每次一元。
为了传承手艺,上年纪的他就指望儿子和儿媳了。不忙的时候,老付便站在路边拉生意,性格随和的他很喜欢说笑,理发摊也成了老人们聚众说笑的地方。
有顾客不方便的,打个招呼就走了,啥时候方便啥时候给。老付说,生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能让老乡亲来了见不着他,落了空。(华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