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太村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的神木县尔林兔镇,地处陕蒙交界。一个占地20多亩,一排接着一排,一栋连着一栋的大型“家庭牧场”非常气派。2013年39岁的复转军人、牧场主慕国伟说,去年他从吉林引进200多头西蒙塔尔品种肉牛,过年杀了70多头,净挣了20多万元。
在尔林兔镇,通过“土地流转”,加上县乡“金桥工程”的扶持,一大批农民在大漠风沙草滩区办的家庭农牧场随处可见。原来在外地搞煤炭、焦化、工程等生意的老板,去年返乡办“家庭农牧场”的就有100多个,几百、上千亩的大型农牧场如雨后春笋,他们有的种粮、有的种草,有的养牛、养羊、养猪、养鱼。2012年,尔林兔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500亩,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265份,公司化运作办起大型“家庭农牧场”达50多个。
“土地流转”找到了农业的根本出路
面对土地分散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尔林兔镇经过慎重研究,最终确定了利用“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这一决策抓住了破解农村土地难题的“牛鼻子”。镇上“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实践,一边不断总结经验,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探索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之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激发农民新一轮生产热情。目前,全镇14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了土地流转,参与流转的农户达3616户。
东、西葫芦素、前尔林兔村外出人口相对较多,弃耕、撂荒严重,按照群众自愿,结合实际情况,将原有耕地通过调换结合,拼零为整,有偿转租给经营大户集中经营,租金每亩20~30元,租期10~50年。对长期外出农户的耕地,按“就地就近、谁承租谁经营”的办法,解决弃耕、撂荒问题。甚至有些村在保持原承包地不变的情况下,无偿地将外出人口的土地流转到了经营户的手中,从而形成了成块成块的“整装田”。有的还把承包地收回集体重新分配。在保证原承包耕地亩数不变、只改变位置的情况下,木独兔、袁家圪堵、昌鸡兔村等把原承包地收回集体重新丈量划拨,按照地类差别、就近成块、小块跟大块和东不过西、南不跨北的原则,把原每家每户几十块的地整合成一到两块。4个村15个组采用这种办法将5397块“条条地”重新丈量分配成了1229块“整装田”。
这样,“条条地”变成了“整装田”,挖掘了土地的潜能,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撂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业机械化得以充分发挥,农民劳动强度大大下降。种地有了奔头,农民有了劲头,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
“家庭农牧场”的领军人物
当记者走进东葫芦素村的“裕祥庄园”时,宛若进入了电影中的美国家庭式大农场。庄园设计别具一格,建筑错落有致、布局独特,餐饮住宿等设施先进齐备。休闲广场、亭台琼楼、天然鱼池、蔬菜大棚、猪羊鸡养殖场等一应俱全,周围还有海棠树、苹果树、玫瑰花等10余种花草树木紧紧环绕。
谈起“庄主”王治军,十里八乡无人不知。王治军是东葫芦素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但他不甘于像祖辈们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枯燥生活,凭借着自己敢闯敢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背起行囊,走出农村,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和向往的生活。他搞过运输、做过小生意,几经挫折。当政府实施了多项惠农支农政策后,2011年他毅然决定回家开办农场,念起“养殖”经。经过多地走访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借鉴外地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他投资12万元在村里承包了40亩土地,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投资了400万元,建起了集种、养、殖、加工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家庭式农场。王治军说,“去年一年,光养殖一项收入就达20多万元,很多项目还在初步发展阶段,没有开始盈利”。目前,农场拥有两座蔬菜大棚,还有360多只白绒山羊、400多只土鸡、20多头生猪,以及大约5万尾鱼。说到销路,王治军更是信心百倍,“目前已经与内蒙古一家煤矿签订了销售协议,除一部分自家食用及销往集镇各大食堂与蔬菜门市外,其它全部销往煤矿”。尔林兔镇西葫芦素村民赵和平,在老父亲赵治田的鼓动与劝说下,投资80多万元开办了大丰收种养殖公司,主要从事白绒山羊养殖。目前公司拥有200亩地膜玉米种植基地,17个标准化羊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2013年35岁的赵和平深有体会。自从养殖场建成后,有一辈子以种养殖为生的父母亲的帮忙,他不仅观念有了大幅度转变,而且深刻体会到发展家庭式种养殖业是一条很有前途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