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公里的奔腾,17座城池被浸润,随后,汉江在丹江口水库迂回出一片平静。然而,这只是汉江的一次“小憩”。之后,她将改变原始的流向,一路折向北,履行润泽京津的使命。 南水北调工程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并称“世纪工程”。作为中国版的“古罗马引水渠”,南水北调工程在半个中国的跨度范围内展开,连通起江、河、淮、海四大流域。它酝酿了50年,建设周期将超过20年,投资数千亿,参与建设的人员近10万,是一项规模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
此后,发源于陕西境内的汉江注定将被以一个奉献者的姿态铭记,因为它承载着这项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治水创举。
汉江水事:国家省级两大工程
中国缺水,以京津地区为甚。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全国的1/7,还不如处于中东沙漠地区的以色列。 北京,这座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都市,水资源的年人均占有量却不足300立方米,是中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属于极端严重缺水地带。缺水,成为困扰这座城市的噩梦。 南水北调成为解决黄淮海流域资源性缺水的战略措施。这个巨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分别展开。其中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 丹江口水库成了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共饮一江水”的梦想就从这里实现。这座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就是未来跨越3000里输往北方的南水水源,它将缓解京津持续多年的严重干旱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事实上,引汉济渭,这项被誉为陕西省内的南水北调工程同样举世瞩目。
关中缺水干旱。这样的现实,让陕西也不得不把解决水危机的目光投向了汉江。 资料显示,关中地区人口占陕西全省60%,GDP占63%,而水资源总量只有82亿立方米,仅占全省的19%,人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陕北地区年均自产水资源总量40.4亿立方米,人均也仅736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最低需求线,属于重度缺水地区。 据了解,随着关天经济区的加快发展,关中地区年均缺水量将达到24亿立方米。如果不增加区域水资源的有效补给,关中的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修复,建设关中城市群和经济区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引汉济渭工程是统筹陕西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将在未来,让关中近1000万人喝上优质汉江水,支撑约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和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届时还将归还原被挤占的农业水,使失灌的300万~500万亩耕地有水可灌,每年增加渭河干流水量7亿~8亿立方米,从而有效提高渭河纳污能力、冲沙能力,维持渭河健康生命。同时,该工程的实施,也可为促进陕南循环经济发展,为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保持陕南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支撑。 经济学家则表示,总投资168亿元的陕西“南水北调”工程,未来每年将为关中区域带来上千亿元的GDP增量。10年后,若陕北的引黄工程也建成,其将支撑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或带来上千亿元GDP增量。
汉江源头:中国北方生命之源
距宁强县城10公里的汉源镇马家河村,属原始森林、瀑布、奇山、秀石构成的原生态自然景观风景区,它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也是被国务院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马家河村坐落在一个半山坡上,一改往日清一色的土坯房,白墙红瓦的小洋楼挺立在水泥道路两旁。村子最西南边的住户张宝贵,是个健谈的老人。说起汉江源头,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这里来人很多,都是来看源头的,有时每天几百人,都在我家歇脚喝水。”张宝贵全家6口人,过去种有7亩地,退耕还林后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在家只种3亩地,打点短工。“听说这水要输送到北京去,我们一定会保护好水的。” 宁强县水保站的李文科主任介绍,汉水源头实施的“丹治”工程,是通过工程建设、植物措施的综合配置,变坡耕地为梯地,荒山秃岭逐渐被林草植被所覆盖,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5.8%提升到84.7%,净增了28.9%。土壤年减蚀量由治理前的102.92万吨增加到治理后的160.64万吨,减蚀率达到了56.1%。基本形成山顶水保林,山腰林果带,沟、溪两岸吨粮田的农村新面貌,形成了泥不下山、水不乱流、道路相通、沟渠相连、兴水固土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确保汉江源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当地政府肩头担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宁强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与勉县、略阳一同被李四光誉为“中国的乌拉尔”,但当地政府不得不限制矿产开发和冶炼企业的发展。新建的县循环产业园区坚持以生态、循环发展原则。对入园企业做到严格的环评限制,产业定位近期以农副产品、食品饮料、中药材加工为主,远期以医药、生物工程、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该县还投入资金建成了日处理1万吨污水能力的处理厂,覆盖服务人口12万,把县城及园区的生活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后可达到“一级B”标准,有效消除了县城区及园区污水对汉江上游的环境污染,保护了南水北调水源地安全。 虽然国家给水源地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但与水源地肩负的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的责任限制产业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减少的压力相比还是有点不足。专家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水源地绿色产业后续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用水受益地和水源保护地结对帮扶机制,解决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