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汉江:陕南三市责任在肩
陕南的青山绿水,为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工程涵养着水源,保证着水质,也担负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以上的水是由陕南供给的,为了更好地保护水源地,我省先后启动了丹江治理和汉江综合整治工程,陕南三市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汉江,保障优质水源。 丹江治理一期工程以来,陕南治理348个小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768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2万多公顷,造林27万公顷。商洛市努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流域内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丹治”一期工程全面完成,累计投资5.32亿元,治理小流域84条,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9.6平方公里。建成了商州蟒龙峪、丹凤陈家沟、商南水利沟等一批精品示范小流域和丹凤桃花谷全省首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第二批16条流域治理已全面启动实施。 为保证一江清水供京济渭,汉中市划定黄金峡和三河口水库为引用水源保护区,对重点防洪保护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重点治理区分类。对被治理区域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新增水质监测断面24处,建设污水处理厂23座,治理工业污染源49处。在汉江主要支流汇入口和干流有条件的河滩地区,设置生态湿地9处,河口生态湿地2.1万亩,建设汉江特有鱼类增殖保护站3处,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 近年来,安康市已关闭污染和有污染风险的企业1000多家,年减少工业产值上百亿,减少就业岗位10万多个。安康市实施汉江绿化治理工程以来,累计筹措资金3亿多元,改善了汉江两岸生态环境。据统计,汉江两岸有林地面积从工程实施前23.42万亩增加到45.6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44%提高到37.88%。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水源区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引汉济渭调水水质要求。
2012年初,汉江综合整治工程拉开大幕,工程将实施水保小流域综合治理25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25平方公里。届时将重现汉江“两山翠绿、碧水中流”的河道美景。(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