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反转派”聚集的网站甚至专门开辟了一个“聚焦转基因”栏目。2013年4月11日,一位作者专门发文,介绍了通过发帖、宣讲等手段进行反转基因宣传。
事实上,转基因问题在中国除了透明性、科学性争论之外,还开始泛政治化。
为避免可能出现的混乱和冲突,品尝会组织者对参与网友的“以往的言论”进行初步的“政治审查”,没有一位反转人士出现在品尝会现场。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网络上隔空对骂。7月13日北京的品尝会后,著名反转人士顾秀林在博客上转发了网友符文的评论,“报道(转基因)的活动是非法活动,华中科技大学(应为华中农业大学,原文如此)散播转基因材料是非法活动。”
转基因水稻危局
在转基因争论漩涡中,作为主管单位的农业部门已无法独善其身。
2012年9月,黄金大米事件曝光(具体参见南方周末2012年9月18日《政府监管、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一个都不能少——解密转基因食品安全试验》)。当年年底,中国政府公布,项目所用“黄金大米”从境外带入时未经申报批准,此事被归咎于健康研究伦理和管理规范缺失,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无关。
不过,“反转派”发难:既然黄金大米是安全的,为什么要偷偷摸摸进行试验?此后,转基因食品陷入舆论的围剿中。
在此背景下,这场转基因食品品尝活动,因不具备实验的科学性,被外界解读为行为艺术。对此,严建兵并不认同,这将可能是一场标志性的科普活动。“参与式、体验式的科普,改变了以前科学家灌输式的科普形态。”不过,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转基因在安全性上已经没有争议。”
在7月15日的基因农业网开通仪式上,中科院遗传与生物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朱祯如此说道,“消费者以及公众对于转基因的问题还有疑虑。对于这些问题的疑虑,严重地阻碍国家转基因的产业化发展。”
陈君石院士亦在7月13日的品尝会上表示,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失败背后,“原因是很清楚,不是科学原因,是舆论的原因,给政府的压力。”
2006年,科技部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16个重大专项中,农业领域的只有一项转基因,后获得220亿专项资金支持。2009年5月,农业部颁发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而根据相关法律,要进行商业化种植,还必须获得育种的安全证书。但是,第二步程序却被卡住,因此无法推广商业化种植。
按照规定,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明年即将到期,如果育种证书不能获批,则需要重新走一遍第一步的程序。
“公众的疑虑”则成为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软肋。“我们国家一度在转基因水稻上是领先的,后来由于种种干扰,种种原因,丧失了一个批准它商业化的良机,这个仅有的一点优势被丢掉了,丧失了,我觉得非常可惜。”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贾士荣透露。
7月15日,南方周末记者曾向农业部科技政策中心的相关人士求证,育种安全证书的申请程序已走到哪一步,对方以“此问题太过复杂”拒绝回答。
方玄昌坦言,“获得这个种植的证书,在中国只有一种,就是民意,通过舆论。所以我们希望能改善当前的这种舆论环境。”
“政策层面的事情只能由政府决定,科学家做科学家的事情。”严建兵补充说。(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