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警觉的是,在不满14周岁的受害幼女中,在校学生居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本地农村留守女童受害者多;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女童受害者多。
调研组还了解到,对女童实施性侵害的加害人中,20周岁以下和50周岁以上居多。而女童遭侵害后的报案率低,还有不少加害人未得到惩处。不少女童遭受侵害后,或因年幼无知、或因耻于诉说、或因受到威胁而不敢及时报案或告知他人;有的监护人在发现女童被侵害后,顾忌被害人及家庭名誉受损害,顾虑亲情关系或邻里、朋友关系受影响,或者受到加害方的胁迫利诱,往往宁愿私下了结也不及时报案。因此,还有不少加害人因为没有人报案、或者因为报案不及时逍遥法外。
“我好累、好疲惫……我的世界好像不再有光明。”一位受害女童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对世界和未来的绝望心情。《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陕西泽诚律师事务所曹铜华律师曾参与类似案件的调查与辩护,他表示,由于大多数留守女童思想单纯幼稚,不能有效的分辨出他人真实的意图,也难以弄清自身行为的是与非。部分女童因长期被疏于管理,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贪小便宜、贪嘴零食等,易被人利用而成为性犯罪的侵害对象;家长疏于对儿童在性知识、性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大部分受害儿童缺乏对性侵害的最基本分辨能力和防范意识。有部分女童在遭受侵害后仍不能辨识事情的性质和后果,甚至不懂如何向家长表达。特别是农村社会治安条件差,安全隐患多,又缺乏可供儿童学习、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很多儿童只能在路边、野外等具有严重安全隐患的地方玩耍,使得这些地方成为不法分子作案的高发地。
女童性侵事件频发,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救助体系的残缺,是教育制度的残酷,是社会管理的滞后等。
针对近年来农村留守女童受侵犯的状况,专家建议:教育学生和子女在与人交往中应保持安全距离,自己的身体不能随意让人触摸,拒绝陌生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学会说“不”、“不要碰我”之类的话,如果遇到暴力、威胁时要及时呼救。如果女童受到了侵害,家长们要积极安慰鼓励,同学和老师的关爱也很重要。家长和孩子要打消顾虑,及时报案,使犯罪分子早日落入法网,以免祸及无辜。
专家指出,我国传统的儿童养育观念到了亟需改变的时候。除了家庭,国家和社会应承担起更多养育儿童的责任。
救救孩子社会应有所为
“平时女儿很听话,说什么她都答应。”徐嘉洛的父母对孩子出事一直很不理解。虽然和孩子两地分隔,但他们夫妇每天会定时和女儿通话,“起码要确定她晚上按时回家,没有夜不归宿。”
校方表示很无辜,“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校外,和校方没有任何关系。”然而街上的市民并不认可:“以前的校长带着老师和校警经常在校外巡逻,学校内外几乎没听说出过什么安全事故。现在晚上一两点钟了,还有学生在街道上游荡。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镇中学一整天都大门洞开,门口两个值班室竟然没有一个值班人员。2010年,由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在我国部分省的12个县建立了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已有近8万名孩子接受了儿童福利主任的家访,24965名儿童和抚养人参加了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以社区为基础的基层儿童福利服务网络,目前在我国已初具雏形。然而,该保护网络的覆盖范围还未及广大的农村地区。
该县教育局一位领导对记者说:这只是个案,是偶发的,何况有几个校领导和教育局领导也很冤枉地被点名批评。谈及改进措施,这位领导面露难色说,这方面文件和规定已经不少了,再说管好这些留守儿童也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家长和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