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会议上,杨正超公开表态称,公职人员“吃空饷”是典型的权力寻租,进而带来社会的不公、公共管理的混乱,是权力滥用的一种表现,更是权力腐败的一种表现,引发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必须治理。
当时参加会议的一位人员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他记得杨正超当时还特别强调,要强化治理“吃空饷”的责任、纪律和机制,专项治理工作绝不能一治了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铲除滋生公职人员“吃空饷”问题的土壤。
在周口市出台“吃空饷”治理方案前的5月27日,《周口市县乡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正式下发,决定对县乡干部特别是县市区领导干部不请假、不报告或者假借考察项目、招商引资等名义擅自外出,以及以从事公务活动为名、故意延长滞留时间而脱离工作岗位等情况进行治理。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治理“吃空饷”和“走读”问题的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是相同的。
“刚开始,大家还仅仅当成一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但很快发现这次要动真格的了。”周口市川汇区委有关负责人说,周口市前些年曾对“吃空饷”和干部“走读”问题进行治理过,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次有纪委书记杨正超牵头治理,如果有官员应付了事,很可能被处理。
一直以“认真”、“铁面”著称的杨正超,是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唯一连续两届的先进工作者标兵。2008年10月,他调任周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后,至今年5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397件,处分6589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37人、乡科级干部901人。
“治理‘吃空饷’与个案反腐不一样,肯定不好处理,也是‘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周口市一位官员认为。
最有效的办法是公开透明
“周口是人口大市,财政收入少,人际关系复杂,在‘吃空饷’问题上,如果不统一思想则很难推进。”一位交流到周口市任职的官员说,“吃空饷”者多半与大大小小的领导有关系,难度可想而知。
周口市现有人口1120.6万人,辖8县1市1区、205个乡镇(办事处),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财政穷市。在8月22日召开的周口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张子敬报告说,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完成60.1亿元。
“能吃上财政这碗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吃空饷’者大都有来头。治理起来关键要把政策拿准,处理到位。”周口市川汇区一位受访者说。
按照周口市的治理方案,本次专项治理工作是面向周口市各级各部门的公职人员,治理对象包括不符合政策规定,以借调、病休、停薪留职等名义不在岗仍领取工资和津贴补贴的公职人员,经组织选派或非经组织选派外出学习期满未回原单位工作仍在原单位领取工资人员,长期旷工或请假、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不在岗仍领取工资和津贴补贴的人员等多类虚报人员编制、冒领财政拨款的公职人员。
为了鼓励“自我纠错”,周口市专门规定,对自查出的“吃空饷”人员,主动承认错误并退还违规领取的工资和福利补助及能积极主动如实上报纠正“吃空饷”人员的单位,可不追究该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由所在单位负责清退已领取的工资和补贴,上缴同级财政,并到相关部门办理核减工资和编制手续。
在追责上,周口市强调,对瞒报、漏报各类“吃空饷”人员,对专项治理工作中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打击报复、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这些规定都在当地媒体上被广泛宣传。”受访的周口市官员均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