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公开的数据显示,在自查自纠阶段,全市共自查上报“吃空饷”人员3902人,其中县、市、区有3768人,市直单位有134人;在集中检查阶段,全市已初步核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1829人,其中县、市、区1434人,市直单位395人。
“按照市里的规定,自查上报的人员可不被追责,但核查出的1829人应该被追责。可是,如何追责、追什么责任,市里目前还没说。毫无疑问,一旦启动追责程序,将在全市官场上引起震动。”一位关注“吃空饷”的官员指着当地媒体公开的这组数字说。
“‘吃空饷’治理的重点应放在有背景、有关系的官员身上。”在周口市下辖的淮阳县,一些教师认为,学校虽然存在“吃空饷”现象,与党政机关“吃空饷”者所造成的影响相比,不过是冰山一角。
淮阳县女教师王传欣1998年从学校离职后,以每月几百元的薪酬,找人顶岗,自己重新在当地一家电业部门上班。
作为“吃空饷”的典型,她在淮阳县的集中核查行动中被查处。她不仅退还了8万多元的“空饷”,还被给予留党察看处分,并且“连累”到淮阳县教育、人事部门的13名相关负责人。
周口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教育和卫生系统“吃空饷”问题一直比较严重,9月1日开学后,本次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将转向教育系统。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周口市2006年的“吃空饷”治理工作中,教育系统也被认为是治理重点。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主要脱岗现象为:有人外出打工或在家经商,教学工作找人顶替;有人外出进修学习,本人和学校不按照程序审批,学校雇人顶替;有人以病假、产假为名脱岗;有人没有教学能力和任教资格,由别人替代上课;还有个别教师将自己的教师身份、工资指标卖给其他人。 但7年前的治理过后,周口市“吃空饷”现象依然存在。
“与群众举报‘吃空饷’者的热情相比,市里并没有公布党政机关里面‘吃空饷’的反面典型。实际上,清理党政机关‘吃空饷’者阻力更大,而学校相对单纯。”据周口市一位官员透露,由此引发的猜测不断。
“公开透明是减少猜疑、回应质疑最有效的办法,如果把‘吃空饷’者的名单及查处情况公之于众,有无瞒报、漏报自然就能经得起检验了。”这位官员建议。
监管制度被指流于形式
“‘吃空饷’现象出现反弹,与监管制度流于形式有关。”河南省人社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6年,河南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编办、省监察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7个单位也对“吃空饷”问题进行过专项清理。
当年的公开报道显示,从2005年8月到2006年2月,全省共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20773人,涉及资金1.53亿元,已收缴2227.76万元;对清理中发现的1548起违规违纪案件分别立案处理,已结案1195件,729人受到相应处理。
当时的相关领导也表示,“吃空饷”原因无非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权力与人际关系作祟,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
“这与当时的遗留问题有关。”这名工作人员认为,在深化机构人事改革中,我国曾允许官员停薪留职,并保留一定年限的工资待遇,之后再与原单位脱钩。从这开始,就出现了“吃空饷”现象。近年来,受人员编制影响,一些上级党政机关往往从下级长年借调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仍然由原单位发放,这也为“吃空饷”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