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在网上各地堵车“趣图”中,戏称西安的红绿白三色车辆在某个十字路口几乎堵成了“一桌麻将”。西安市“缓堵保畅”的大幕随着43条措施于去年开启,效果很快初显,但彻底消除这一“顽疾”并非易事,人们仍不时地要被堵到“冒火”。对城市交通拥堵,西安所做的工作有目共睹,取得的效果也不容置疑。但入冬以来,西安的交通仍不是很“给力”,特别是早晚高峰的时候,堵车尤其严重。如何“缓堵保畅”并保住“缓堵保畅”的成果,如何让成效更明显,日前,记者专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以探索“缓堵保畅”的新招。
“早上九点从纺织城拉乘客到太白小区,途中堵了近一个小时,半早上才挣了几十块钱。你今天生意咋样?”11月25日下午,出租车司机小刘打电话给同行,当得知同行情况与他差不多时,小刘叹了口气道;“很多乘客一上车就说自己有急事,路上遇到堵车还抱怨司机,我们其实更着急,我们也想安全快捷地将乘客送到目的地,一天多拉几个乘客,多挣点钱。但是不管走哪条线路,都可能遭遇堵车,没办法。”与出租车司机们的“吐糟”相比,私家车主王霞觉得自己对堵车之苦更感同身受:“下班时分如果朋友们约好聚会,基本上没有准时赶到的,迟到半小时已‘神速’。如果有哪位朋友迟到得‘离谱’,我们看她的微信就知道肯定又堵车了。”王霞说,路上堵车排起的长队,已经成了她朋友中“有车一族”在微信中必晒的“单品”之一了。
控制小车密度
引导市民提高“利他”意识
不少人认为,大城市堵是必然的,是难以彻底解决的。人和车的矛盾、车与路的矛盾,城市扩张与道路扩张的矛盾似乎越来越不可调和。果真如此吗?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知名学者郑升旭认为,貌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公路资源与需求之间的落差。我国地貌条件是山地居多,有些山地不适合建公路,在有限的可建公路的空间,要容纳更多的车辆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国家不适宜于普遍的“小车交通”,承载空间不够。所以我们应当适当地控制小车数量和通行。
“可通行的地域是一种公共资源,从‘先占取得’的法律角度上讲,在我们国家是先有自行车在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就有优先权。占用自行车道,就违背了‘先占取得’(包括使用权的取得)的原则,而我们却将大量的交通资源给予了后来的小轿车,而缩减了自行车的通道。这从法理上讲,也是违背公共资源的分配原则的。”郑升旭说,谈起交通缓堵保畅,也可以算一笔账:自行车所占据的道路空间、公交车按人均比例所占用的道路空间、地铁所占用的道路空间,应当是最经济、最现实的,应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的发展理念。
“从国际上来看,这是先进、是现代化,而不是落后。‘开私家车’其实是一种被误解的时髦。自行车既可以节约交通资源,又可以锻炼身体,正如前人所说,可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郑升旭认为,应当恢复“自行车王国”,而不是“小轿车王国”。
在现有的交通状况下,如何缓堵保畅?郑升旭认为,重点是广大通行者道德水平与法制水平亟待提高。我国也有交通车辆密度很高的城市,他们基本做到畅行无阻,除了交通管理者将“管理和疏导工作细化到哪怕节约一秒钟”之外,对于通行者来说,尤其是对于机动车驾驶员来说,又有非常严格的法律管制。“对驾驶员的限制就是对广大同行者的便利,这一点我们从醉酒驾驶入法所起的显著效果就可以发现法制的强大作用。”郑升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通行者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亟待提高,尤其是在没人监管情况下的自觉意识。这既属于一种习惯、风气,也涉及其他精神自律方面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