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唐 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谁来种地”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发展农业必须稳定农民,解决农村瓶颈的基础,首先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无农不稳,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优先发展农业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正是因为如此,从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9个一号涉农文件,体现了对农业问题的重视。就时下来看,这种重视仍会得到延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2013年6月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报告指出,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达7.1亿,城镇人口大大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的城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加上户籍尚在农村的大量农民工和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就相当有限。事实上也是如此,随着青壮年的大量外出,时下的农村更像“老人村”了,十室九空。留守一族大多是老人,很多村十去六七甚至更高。在很多地方,随着农村的空心化现象的加剧,土地抛荒的现象极为普遍,既浪费了珍贵的耕地,也严重危及到粮食的安全。
农村首先是人的农村,农业首先是人的农业。若是没有人的存在,那么农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故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关键前提,就是要对“谁来种地”给予回答。如果传统的自耕和小农模式难以为继,就必须走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和科学化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走现代农业之路。但实现创新,必须“以人为本”,若没有相应的农业技术人才作保障,甚至连基本的劳动力都不足,那么农业创新就只能成为空话。
尽管每人的解读不同,但谁来种地已成严峻现实。为此,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进一步提高粮价、加大投入和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做到:首先,必须在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使农业产业收益有更大的提升;其次,应当在加快土地流转、培育种养大户上下功夫,并给予其技术层面的指导和扶助,使农业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另外,国家应当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使社会资金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使农村土地农场化和工业化,造就新型农场主和新型农民,以此来解决无人耕种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在解决科技创新之前,必须实现思想层面的转变——无论是农民本身,还是各级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及社会公众,都应改变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看法,使全社会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并对实现农业创新有所付出和行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改变三农相对弱势的地位,如此农业科技创新之路才会有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