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清渭浊
泾清渭浊之说,最早在《诗经》中已经出现:泾以渭浊,湜湜(音sh,形容水清澈的样子)其沚(音zhǐ,指水中的小块陆地)。
东汉学者郑玄为《诗经》作笺注,态度明朗地解说:“泾以有渭,故见渭浊。”由此看来,从《诗经》的作者到东汉大儒郑玄,都以为泾清渭浊。
渭清泾浊
西晋文士潘岳的《西征赋》中说:“(长安)北有清渭浊泾。”认为渭清泾浊。著名诗人杜甫也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等诗词,来说渭河之清,在杜甫的诗作中,说到“清渭”的共有9处,说到“浊泾”的共有4处。唐代的王维、柳宗元、贾岛、李商隐等诗人诗文也都谈到“清渭”字样。白居易在《泛渭赋》中还曾经写道:“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溯兮,当此百里之清流。”可见当时渭河应该是“清流”。
出现异议
在南宋时期出现异议,南宋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中,有7处说到渭河水清,比如“辕门俯清渭,彻底绿可染。”而南宋人王迈则有“由浊渭而入清泾”的说法,说渭河已经浑浊,元代诗人侯克中也作诗说渭河水浊。
>>专家观点
泾渭清浊与人为作用有关
泾河渭河到底谁清谁浊,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认为,“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春秋时期是泾清渭浊,战国后期到西晋初年却成了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再度成为泾清渭浊,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又复变成泾浊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泾清渭浊。”
史念海认为,泾渭清浊的历史变化,与当地植被的保存与毁坏以及水土流失是否严重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在泾水和渭水上游地方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了这两条河流含沙量的变化。比如秦汉时期,泾水上游地区接受了大批移民,农田面积的增大,森林的砍伐和草场的破坏,使得水土严重流失。泾水上游的马连河,当时称作“泥水”,可见河中有大量的泥沙。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族南下,农耕族内迁,大片耕地转变为牧场。据《水经注》记载,“泥水”在当时已经改称“白马水”。可见泾水上游植被有所变化。然而到了唐代以后,相应地区承受了更为沉重的人口压力,森林破坏更为严重,泾水又转而浑浊。渭水流域植被变化对河中泥沙量的影响,也有同样的规律。
王子今说,泾渭清浊的演变,主要的原因是人为的作用。这对今天也有启示意义。王志友推测说,在康熙年间,人口大增,从而加大对土地的使用,导致渭河变浑浊。(华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