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元宵过后,考古学家们正努力挖掘着女皇陵园的秘密———干陵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地面考古已经启动,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制订的《干陵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所描绘的,是一项近、中期经费估算高达7亿元的浩大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干陵的全面保护和对外郭城、番臣石像头等的考古寻觅,还包括新博物馆建造、干陵地宫3D模拟等展示项目。2017年,考古工作者将对为期4年的考古进行整理,并编写考古报告。《规划》时间跨至2025年,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目前报到陕西省政府,2014年有望公布实施。
危机下启动全面保护
历经千余年风雨,干陵遗址如今受到各种困扰。《规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炉的。
人的破坏比重很大。农民生产不断蚕食着陪葬墓的封土堆底部,致使大部分呈立壁状,有坍塌的危险。游客的随意攀登使得主陵区的一些阙台土遗址受到破坏。
新开展的考古和保护行动实为抢救措施。行动将对野外的石刻、碑石进行编号,建立第一手准确完整的原始资料。对保存较好的土遗址周围采取围栏、植被等隔离围护措施。“对所有地上地下遗迹本体周边外延50米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征用,征用后土地性质调整为遗址保护用地,实施遗址保护和展示。”
《规划》将干陵的保护区域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等级,总面积达26平方公里。作为重要的保护措施,部分陵区居民将要搬迁。涉及的村庄包括三福寨、西皇门、石马道、柳池村等。干陵主陵区现有居民4939人,均为农业人口。主陵区内城东门、北门门阙和部分陪葬墓的遗迹位于农田中。
搬迁的村庄名字与干陵密切相连。司马道旁的村叫石马道村,白虎门旁的村叫西皇门村。而对当地老人来说,干陵远不止是一个古陵园。武则天早已是当地的女神。
30平方公里范围内探索界限
根据学界的研究,干陵布局与唐代长安城布局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古文献记载,干陵陵区周长80里。此次考古将在30平方公里范围内探索界限,验证80里是否有依据。
但太难了,干陵资料研究室主任侯晓斌说,干县县城和干陵几乎连起来了。而且如果有的话,外郭城也太大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边土地平整,造成了大的破坏,好多遗址看不到了。”侯晓斌说,“现在没有任何线索,只是合理推断。但我们不会放弃寻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杜文玉则否认了干陵外郭城的存在,“修外郭城没有用。”庞大的陪葬墓群是另一个重要寻觅对象。现在基本确定了保留封土的15座陪葬墓,但与《唐会要》记载的21座还差6座。此外,干陵5号陪葬墓封土在村落建设中遭平毁,现位置不详,也没有考古资料。考古将明确陪葬墓位置和统一编号,竖立保护标志碑、隔离带。
石像头毁于明代华州大地震?
在干陵的三出阙遗址旁边,分布着61尊番臣石像,大部分头部早已丢失,成为时光的伤痕。
寻找丢失的番臣石像头,是此次考古的重要目标。“我们最大的愿望是能找到它们的头,但目前没有任何线索。”干陵博物馆资料研究室主任侯晓斌说。他推测,石像头的破坏应是在五代。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杜文玉认为,番臣石像头应毁于恶作剧的破坏,并非出于文物贩卖,“这些头在古代市场也卖不掉。石雕最容易破坏的就是四肢和头。干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则推测,这些石像头可能毁于明代华州大地震,“地震导致石像倒塌,头部缺失。”这次地震为8级强震,发生于1556年1月23日。
■焦点
主陵无法盗掘 3D模拟想象中的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