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中国早已被颠覆。各方利益驱动下,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这个排名,我们先不看确切的数据,单从每天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输液区,就会发现输液大军从不满周岁的婴儿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或站或坐的人人都在打点滴。
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有媒体曾报道此事,认为国人过度输液只是过度医疗的冰山一角,其背后的原因是利益链所致。“输液‘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拉动了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输液产品的任何‘技术改进’——哪怕换一个瓶塞——都意味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市场。”
“不输液病怎么才能好得快”
37.8℃,看着体温计里的数字,初为人母的赵晶一下慌了神,刚满一岁的儿子因为发烧,正躺在床上哇哇直哭。赵晶心疼地赶紧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赶,经过医生的诊断,强烈建议给孩子输液,按照医生的说法就是:“不输液,孩子怎么能迅速好呢?都发烧了,不输液后果自负。”听到医生的口气,赵晶只好同意给孩子输液。
当护士将输液针刺入头皮,1岁大的儿子开始大哭不止,赵晶心疼的泪水直流,不过她安慰自己:忍一忍孩子的病会很快好起来的。西安某家医院,上午九点,在二楼的输液大厅里已经是座无虚席。赵晶的儿子是这所医院输液的上千名病人之一。和很多患儿一样,他仅仅因为感冒来此求医。这些患者到底为什么宁愿挤着、站着,也要选择输液的治疗方式呢?多位患者表示,只是感冒,不过医生建议输液,“输液不是快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输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成为一旦生病就会想起的治疗方式。不管大病小病总会想到打上一瓶点滴,更有甚者,换季了、高考了也去挂上一瓶。一个吊瓶,真的有那么神奇?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曾形象的概括为“三素一汤” ,老百姓他们最喜欢用的, 就是抗菌素、维生素、激素,那一汤就是打吊瓶。
中国成为“输液大国”的名头,一点儿都不光彩。201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的过敏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病例中,85%以上为静脉给药。专家指出,明明吃药或打肌肉针能好的一点儿小病,还非要用输液去解决,就好比拿大炮打蚊子,小题大做、有害无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过度医疗”。所谓过度医疗就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不恰当、不规范、甚至不道德,脱离病人病情实际而进行的检查、治疗等医疗行为。
输液就是个恶性循环
只要一生病就会打点滴的习惯,很多人从小早已形成。但是作为80后的辣妈梁真真却极力的反对。“才一两岁的小孩子,仅仅因为感冒发烧,不经过药物治疗,就直接从头皮注射,看着孩子疼痛的样子,我可受不了!”据梁女士介绍,自从宝贝女儿出生以后,三年间孩子难免会感冒发烧,每次一到医院,所有的医生都会将病情“夸大”,建议给孩子输液,可是心疼孩子的梁女士一次次将孩子带回家,按照医生的嘱托进行用药,时间久了后,梁女士早已掌握一套应付孩子感冒、发烧的有效方法,孩子三岁了从未输过液。
“我们小时候,一生病就会打吊瓶,确实好得快,但是时间久了,对于输液早已上了瘾有了依赖,身体对于普通的药片早已形成了抗体。输液就是个恶性循环,有了第一次就会一直用下去。”梁女士感慨道。对于这点,记者在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感冒发烧打点滴很平常,原因均是“好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