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过度医疗后存隐忧 医生:不愿被家属怀疑没尽力

过度医疗后存隐忧

2014-04-08 15:22:23

  事实上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输液将让他们的孩子和自己面临诸多风险。所有人只是把希望寄托在那一瓶瓶的小液体里。由于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均无相关统计,没有人知道全国每年有多少人死于因输液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不过,来自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相关数字或可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2009年这个中心接到的一万多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即输液)占到84.8%。

  事实上,医药界并无分歧:药物直接进入静脉血管,输液这种给药方式充满风险。“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用药共识。有不少医生表示风险几乎存在于输液过程的所有环节,除了可能带来诸多药品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之外,对于病人而言,医务人员的操作(穿刺过程、滴速和用量),盐水(糖水)的质量,输液器及注射器的质量,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一旦出现问题,又很少对同批次的输液器和液体进行检测。

  然而,对于中国大部分患者而言,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并不难懂的风险,正如赵晶的情况一样,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输液好得快。”

  输不输液谁说了算?

  为什么中国人头脑中会有如此奇怪的观念?它们是何时,通过何种途径被植入患者的头脑的?

  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名医药界人士称输液过度是医患双方的原因。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孙忠实曾说,在输液问题上,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维军则将输液视为“社会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的浮躁心理造成了“输液好得快”的认识误区。此外,还有说法称,医务人员给病人输液多是无奈之举,“我不给他打(点滴),他就要打我”。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医学伦理专家邱仁宗认为,输液过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部分原因是患者的认识问题,但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追逐利益造成。

  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被普遍认为是造成输液过度的制度性因素。孙忠实认为,作为医院,给病人输液的目的并不在于输液本身,而是在于联合用药。孙忠实估计,与若干年前不同,当前输液中已经极少有单纯的盐水、糖水,90%以上是联合用药,其中抗菌素占到相当比例。

  西安某医院医生陈芳则将输液形容为“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不仅可以通过加药收取药费,还可收观察费(尽管未必有真正的观察)、注射费、输液费等。她向记者透露,其所在医院的输液与药品回扣和奖金提成直接相关。对医生而言,输液很少是单纯输盐水和糖水,大都跟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大剂量地使用抗菌素,后者的回扣往往很高;对于护士而言,其奖金与输液人次直接挂钩,因此护士也希望医生多开输液,有的为了让医生多开输液背后给医生好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则揭示了目前医药市场的一种特有现象:不是需求决定生产,而是生产决定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严格的使用限制和监管,企业生产多少瓶(输液),医务人员就得用多少瓶,老百姓就得输多少瓶。”

  过度医疗背后的隐忧

  如今人们到医院看病普遍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贵。比如看个感冒,在医院里花个几百上千都不稀奇。看病贵是个老话题,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过度医疗”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小病当做大病治,本来多喝些开水就能解决的病症,也非得给你输个液,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

  根据我国卫生计生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医疗费用近几年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医疗费用达到了2.9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近20%。业内人士认为,过度医疗直接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猛涨。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过度医疗这颗毒瘤肆意疯长呢?

  • 相关阅读
  • 因拒绝“过度医疗” 四川一医生“走廊上班”

    据央视报道,四川绵阳人民医院医生兰越峰因不愿配合医院创收,出具自己不认可的检查报告,两年多来,每天上班只能在走廊里无所事事,成了一名“走廊医...

    时间:01-13
  • 因拒绝“过度医疗” 四川一医生“走廊上班”

    据央视报道,四川绵阳人民医院医生兰越峰因不愿配合医院创收,出具自己不认可的检查报告,两年多来,每天上班只能在走廊里无所事事,成了一名“走廊医...

    时间:01-13
  • 绵阳“走廊医生”独坐600天反对过度医疗?

    ”据央视报道,女医生兰越峰是因为反对过度医疗,被院方“发配”到了走廊里,成为一名“走廊医生”。尤其要警惕一些医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以“指标”论英雄,以“考核”为准绳,在利益的驱动下,个体有失医德的行为难免会出现。...

    时间:01-13
  • 绵阳“走廊医生”独坐600天反对过度医疗?

    ”据央视报道,女医生兰越峰是因为反对过度医疗,被院方“发配”到了走廊里,成为一名“走廊医生”。尤其要警惕一些医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以“指标”论英雄,以“考核”为准绳,在利益的驱动下,个体有失医德的行为难免会出现。...

    时间:01-13
  • 院士痛批过度医疗:“输液大国”是医学界的羞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光明日报》刊发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的文章《在过度医疗背后》。除此之外,想要把从利益角度滋生的过度医疗放进“笼子里”,韩济生认为,提高医学技术水平,并相应降低收费标准,这样可以使过度医疗无利可图。...

    时间:10-14
  • 绝症患者常遇过度医疗 多人迷信新疗法离世

    要想救老人,必须进行气管切开,人工插管上呼吸机。”一个月过去了,ICU病床上的这位老人,“已经完全谈不上生活质量,比家人想象的要更痛苦。”...

    时间:07-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