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寒冬工地上的农民工

2015-12-15 08:51:09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来得越早拾到活儿的机会越大,今天起迟了就没来得及吃早饭。”李书民说着,边啃着干馍边拿出一个装满白开水的饮料瓶,也不管水已经凉透就灌进了肚子。说话间已经到了中午时分,最终没找到活儿干的李书民给在城里打工的儿子打了电话,想去看看孙子,顺便把午饭一吃。“本来想着找到活儿就能有钱吃饭了,可今天没寻下活儿,一摸口袋一毛钱都没装,想给孙子买些啥都不能了。”李书民不好意思地说着。听着听着,记者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被这位普通父亲的舐犊之情所感动,他辛苦一天能挣一百五十元,却不舍得花几块钱给自己买一口热乎的饭菜,满心想的只有自己的孩子。
  李书民的家在市区陈塬街道办事处陈岭村,家里只剩不到一亩地,种些够一家人吃的粮食、蔬菜等,趁空就能料理。“靠土地只能糊口,远远不够补贴家用,更不够补贴儿子、儿媳和小孙子一家的开销。”李书民道,农村人节俭一辈子,能攒下的钱全都给孩子了,现在出来干活也是为了儿孙,就希望他们过得好一点,同时也能给自己的将来攒点养老费,“老了以后有病买个药啥的,尽量不向娃伸手。”
  垒砖弄瓦为儿孙
  在位于市区郭村社区的一个建筑工地上,王福录正站在竹板搭起的架子上垒墙。只见他俯下身,左手拿起一块用水泡得湿润的砖块,右手上的瓦刀从身旁的灰斗中抄起一团水泥,直起身的间隙砖与水泥在空中结合,然后稳稳地落在墙上,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这是我们这里的资深匠人,做建筑工人已经30多年了。”一旁的人介绍。    王福录今年已经53岁了,可在一群建筑工人里却是最年轻的。看工人们干得起劲,记者也想体验一番,在王福录的指点下记者接过瓦刀开始砌墙,没想到第一步就以失败告终。时值初冬,室外温度只有四五摄氏度,泡过水的砖块冰冷沉重,一只手根本提不起来,可王福录却仿佛很轻松地拿了起来。“砖块有五六斤重,一天下来至少要拿一千多页,时间长了就锻炼习惯了。”王福录说。如此高强度的劳动,王福录的双手已经磨起了厚厚的老茧,关节也都变得很粗大,天气寒冷,可他的额头上却沁着汗。“一会蹲一会站,腿上很吃劲,去年膝盖里的半月板严重损伤,做手术。”王福录对记者说,干建筑活吃的是重苦,辛苦一天最好的时候能挣180元,可做了一次手术花了他成万块钱,这让他很是心疼。
  王福录家在商州区沙河子镇王塬村,“家里的地都让征走了,一共补偿了七八万元,给两个儿子各盖了四间两层的婚房,给儿子结婚还借了不少外债,必须出来打工。”王福录说,在农村等到老了以后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靠儿子来养老,但现在的年轻人就业、生活的压力太大,所以自己也要趁身体还硬朗,帮孩子们减轻点负担,自己累一点也心甘情愿。“大儿媳马上就生了,听人说奶粉、纸尿布都贵着哩,以后上学花钱的地方更多,赶紧再垒几年砖,给孙子挣些奶粉钱。”虽然手上的砖很重,可王福录却笑得幸福满足。当记者询问王福录准备啥时候“退休”时,王福录说,身为农民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等自己啥时候实在干不动了就不干了,真到那时候还要担起照看孙辈的任务。“希望尽快还完账,再给自己攒点养老钱,老了不拖累娃。”这是一个逐渐老去的建筑工人心底的愿望。
  进城打工的老农民
  初冬天阴沉的像铅块,压在人的头顶,冷风阵阵,不由得让人缩脖子。在商州区林涧社区的一处工地上,50多岁的王拉柱正在路边用铁锨把石子和沙铲上推车,从这个工地运往村里的另一个工地。推车在装满砂石后变重了许多,王拉柱在起步的时候身子极力前倾,两只脚用力往后蹬着,使出浑身的劲推,推车这才颤颤巍巍地动了起来。天气寒冷,可王拉柱只穿了件单薄的外套,背上已经被汗水浸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