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80年后,红星更加闪耀——写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出版80周年之际

2018-11-08 17:13:2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题:80年后,红星更加闪耀——写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出版80周年之际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邰思聪 王君璐 徐静

  80年前,上海租界内一群进步青年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出版的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集体翻译成中文出版,展示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80年后,从斯诺家乡到中国初中生的课堂,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中美两国友好使者,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正走在奔向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一书风行80年

  埃德加·斯诺的故乡,美国堪萨斯城,坐落在密苏里州西部。1905年,他就出生在这里。

  密苏里人有一句谚语,“用事实说话”。或许,这正是斯诺选择记者这个职业的原因。

  据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贝蒂·霍钦·温菲尔德介绍,时任新闻学院院长的威廉姆斯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其探求未知世界的特质,于是鼓励他到中国去。

  几经周折,1930年,斯诺来到上海,此后他的人生就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来到北京后,斯诺在燕京大学教授新闻学。1935年,他参加了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

  随后,斯诺在宋庆龄的秘密安排下前往陕北苏区采访。本打算在这里待上几周的他,一待就是4个多月。

  在陕北,斯诺见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更重要的,他见到了一批为自由和理想奋斗终生的中国共产党人。

  倔强的“红小鬼”、鱼水般融洽的军民情、目标坚定的领袖……

  每一张面孔都让他印象深刻,每一个背影都见证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他将这段采访经历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全世界宣传和介绍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红星照耀中国》有几十种语言,近百种版本。一直到今天,各国还在重印《红星照耀中国》,说明各国人民还把这本书作为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的一本经典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能在世界风行,主要在于其对历史的真实记录,斯诺用记者的目光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这样评价。

  中美友谊的标志性符号

  一台相机,拍摄了无数冷暖;一本书,纵横80年;一段人生,成为被后人铭记的历史。

  可能斯诺自己也没有想到,80年后,仍然有一群人在诵读他的著作。

  十一月的北京,秋意正浓。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园内的银杏叶已经泛黄。初二学生张释然来到校园内的昆玉书屋,一场《红星照耀中国》讨论会正在进行。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是怎样组织经济的?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怀着这个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这段文字穿越80年,由年轻的张释然为同学们朗诵,仍然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一个月前,中美各界人士相聚在斯诺的故乡——密西西比河畔的堪萨斯城,出席第18届埃德加·斯诺研讨会,围绕全球经济发展、国际关系、贸易投资等话题交流看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许多堪萨斯人因为斯诺了解中国、热爱中国,中国文化也在这片美国土地上落地生根。中国的端午节前后,盛大的龙舟赛在堪萨斯城举办,成为当地最大的夏季户外运动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

  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图书馆馆长邦妮·波斯尔思韦特女士向记者展示着斯诺的遗物:战时使用的佳能相机、与中国孩子们的亲切合影、那张让世界铭记的毛主席相片……当然,自然少不了那本《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切已成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回忆。

  在埃德加·斯诺基金会候任主席吉姆·麦克库斯科看来,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榜样,斯诺已经成为中美人民友谊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希望更多人了解今天更加开放的中国”

  一个人,不顾生死,记录他乡的革命之路;一本书,纵横岁月,在世界被传承至今;一段历史,穿越时空,今日仍警醒后人。

  在瑞士去世后,斯诺的一部分骨灰被带回美国,还有一部分骨灰遵照其遗愿埋在了他曾工作过的燕园。

  北大未名湖畔,写有“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字样的埃德加·斯诺之墓静静伫立。墓碑前鲜花不断,是拜访者带来的礼物。

  如今,《红星照耀中国》被选入初中生必读书籍目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熟知斯诺和他的故事。

  语文教师孙蓝田告诉记者,初中是年轻人建立人生观的重要阶段,《红星照耀中国》让90后、00后了解祖国的过去,了解了今天的共和国是怎么来的,不忘初心,才能走好人生路。

  “阅读这本书,首先是学习斯诺这种用事实说话、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美国记者、美国年轻人像当年的斯诺那样,来中国看一看,了解今天更加开放的中国。”孙华认为。

  在第18届埃德加·斯诺研讨会上致欢迎辞时,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会长南希·希尔说:“正如埃德加·斯诺所深知的那样,极具挑战性的时代,最需要的是开诚布公的对话与诚挚的友情。”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美两国人民架起的友谊之路,正跨越高山大海,稳步向前——

  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日子里,黄浦江边,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包括多家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嘉宾云集“东方明珠”上海。

  一个红星更加闪亮的中国,正以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向世界张开双臂……(参与采写:张超、马晓冬、长远、苗壮、汪平)

  • 相关阅读
  • 不纠结于情绪不追究过往 从求职结果导向思考职涯

      点评  不纠结于情绪不追究过往 从求职结果导向思考职涯   大学学习无疑是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但如果把求职和确立未来发展方向当作一种结果的话,小美的选择是值得借鉴的。   她从刚入学就在想,如果我在...

    时间:11-09
  • 长大以后才明白 陪伴我们童年的人都会一个个离开

      长大以后才明白 陪伴我们童年的人都会一个个离开   视觉中国供图   天气越来越凉,银杏叶变黄了,地上的落叶越来越多。生命的消逝,也像树叶落下一样悄无声息又惊心动魄。刚刚过去的一周之内,我们失去了3...

    时间:11-09
  • 中国空军的“航展时间” 空新装备呈现井喷之势

      11月6日,中国航展在广东省珠海市开幕,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进行飞行表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裴楠/摄   每当战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回荡在珠海金湾机场的上空,就意味着中国空军进入了“世界看中国...

    时间:11-09
  • “井喷”的中国高端无人机令世界瞩目

      中国航展上展出的WJ-700型无人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裴楠/摄   本届航展上,中国空军成体系展示了多型现役主战装备,其中攻击-2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首次公开亮相。   据介绍,攻击-2型采用大展...

    时间:11-09
  • 微信群成“紧箍咒” “隐形加班”带来新负担和焦虑

      微信群成了“紧箍咒”   职场青年只想来一场痛快的“信息减负”   魏丽娜拍了张新出租屋的照片,想要发给妈妈看,但是她不断下拉微信,始终没有找到妈妈的头像。在她聊天界面里,全是通过置顶功能始终显...

    时间:11-09
  • 飞行表演看什么

      飞行表演看什么  “来了!”11月6日上午,当3架歼-20战机远远地出现在中国航展上空时,现场的观众纷纷将“长枪短炮”对准那3个越来越近的黑影。  一个穿着格子衬衫、带着棒球帽的中年男子手肘支在垃圾桶盖...

    时间:11-09
  • 大学辅导员为何无奈与校园贷催债方谈判

      青诉  大学辅导员为何无奈与校园贷催债方谈判  手机一边不断接到网络电话“呼死你”,一边还被各种网络平台骚扰短信持续轰炸……从事辅导员工作9个年头了,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范雪阳仍清楚地记得8...

    时间:11-09
  • “套路贷”为何瞄准贫困生?家庭难提供金钱等支持

      以培训为名、欺诈为实的所谓的“培训贷”是已被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叫停的“校园贷”的变相升级。《中国青年报》近期曝光的多起“培训贷”事件中,有的受害学生没日没夜地打工赚钱还贷,学业和日常生活被严重...

    时间:11-09
  •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首位

      淮河生态经济带有了发展规划   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   本报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陆娅楠)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到2035年,淮河生态...

    时间:11-09
  • 前十月全国消防队伍出动千万人次 营救十余万人

      今年前十月,全国消防队伍出动千万人次,营救十余万人   防患于未“燃” 守护在险境   “安全”二字重千钧。11月起,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各地正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记者从应急管理部消...

    时间:11-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