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当前科技创新热点问题

2020-06-09 20:44: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题:“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当前科技创新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

  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迅速筛选评价一批有效治疗药物,推进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创新攻关,书写了战“疫”一线的“创新答卷”。

  下一阶段,我国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聚焦点有哪些?如何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将如何发力?新华社记者近日专访了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疫情下的“战时状态”:全力推进科研攻关工作

  问:疫情暴发以来,病毒溯源、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应急科研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阶段,相关科研攻关主要聚焦在哪些重点?

  答: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全力推进科研攻关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可诊方面,病毒序列发布后,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41天完成抗体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在可治方面,迅速筛选评价了氯喹、法匹拉韦、托珠单抗和一批中药方剂、中成药等有效治疗药物,以及恢复期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等疗法,逐步形成应对新冠肺炎“主打方案”。

  在可防方面,并行推进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截至目前,已有5支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把握疫情控制的主动权、有效提振公众信心提供了积极支撑。

  在可溯方面,第一时间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快速确认病原,并共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科学家开展新冠病毒研究、诊断试剂研制、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提供了条件。

  在可控方面,将大数据用于疫情精准防控,运用流行病学、卫生统计等方法预测、分析、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下一阶段,科研攻关主要聚焦在:

  一是把疫苗研发作为重中之重,在确保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按照精准、迅速、高效的原则,全力推进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疫苗研发。

  二是把检测技术研发攻关作为当务之急,加大颠覆性、突破性技术研发,加快推进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检测条件和环境相对宽松的核酸快速检测产品研发,进一步提升我国检测试剂性能。

  三是加快推进抗体药物研发。继续推进具有成熟临床前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基础、产业化转化成功率高、能快速进入临床研究的抗新冠病毒全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药物研发,加快推动新冠病毒抗体药物临床评价研究。

  四是持续推进病毒病原学相关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围绕病原学基础、病毒溯源、病毒变异等研究方向,持续深入研究,为明确病毒致病和传播机制、加快药物和疫苗研发、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支撑。

  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进一步加强生物安全科技部署

  问: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从强化体系建设、化解未来风险的角度,科技界应加强哪些领域的布局和投入?

  答:科技部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安全科技工作,将生物安全工作摆在科技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生物安全科技部署,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

  一是提升支撑能力。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十四五”重点任务布局,强化生物安全及重大疫病等重大科技项目部署,着力突破一批制约我国生物安全能力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全面增强国家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布局,以基地平台带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提升科技支撑国家生物安全能力,确保国家生物安全。

  二是增强技术储备。聚焦生物安全关键科技需求,加快推进病毒病原学、免疫学等基础研究以及传染病防治、重症救治等临床研究;在快速检测产品、广谱抗病毒药物、干细胞临床救治、应急医疗器械、防护装备等方面,加大科技储备。

  三是完善应急机制。围绕传染病防控重大战略需求,加大投入力度,依托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方优势科研力量,构建建制性科研攻关体系,平战结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战时能够快速拿出一批切实管用的技术产品。

  四是强化生物安全管理。继续强化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加大严格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活动,依法依规及时处罚,提高法律震慑力;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动生物安全法、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构建生物安全全过程监管链条。

  “1+N”政策体系加强基础研究

  问:为推进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科技部门出台了哪些重要文件?未来还将推出哪些改革举措?

  答:近期,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等文件,与此前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形成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的“1+N”政策体系。下一步,认真抓好政策文件的落实落地。

  一是面向未来15年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及国家重大需求,在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加强基础研究系统布局。

  二是全面布局各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予以倾斜,加强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强化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三是建立符合科学规律的基础研究管理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加快推进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

  四是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

  • 相关阅读
  • 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广西调拨中央救灾物资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刘夏村)11日,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广西紧急组织调拨3000顶帐篷、3000张折叠床,支持地方救灾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时间:06-11
  • 102个中央部门公布预算 多部门“三公”降超50%

      102个中央部门公布预算,多部门“三公”降超50%   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6月11日,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部门预算。由于今年两会召开时间较晚,预算公开较往年推迟近两个月。相较往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

    时间:06-11
  • 李克强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视频会晤

      李克强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视频会晤时强调 中德中欧加强开放合作符合彼此共同利益 可以实现互利双赢多赢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视频...

    时间:06-11
  • 这些暖心话,饱含习近平的民族深情

      “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的暖心话,令各族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吴忠市...

    时间:06-11
  •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 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国发〔202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

    时间:06-11
  • 波黑主席团塞尔维亚族成员多迪克致信习近平,坚定支持中方在香港问题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中新社北京6月11日电 日前,波黑主席团塞尔维亚族成员多迪克致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坚定支持中国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高度赞赏中国一贯秉...

    时间:06-11
  • 国际首个混合磁体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国造”

      中新社合肥6月11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11日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获悉,该中心陆轻铀课题组近期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混合磁体极端条件下原子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显...

    时间:06-11
  • 外交部:中方将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维护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有效性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朱超)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1日表示,中方将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权威性,继续维护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有效性。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

    时间:06-11
  • 中外科学家在云南发现最古老现生环节动物支系的化石记录

      中新社昆明6月11日电 云南大学11日发布消息:由该校及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在云南省东部的寒武纪地层里发现了一个新的多毛类动物——丹尼多毛虫的化石记录,...

    时间:06-11
  • 第一观察 | “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深情中有深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再一次强调了这个重要观点。   “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深情的话语里包含着怎样的深意?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

    时间:06-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