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幸福花开新边疆】昌宫一家的脱贫路:搬家下山,住进新生活

2020-08-21 14:55: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山南8月21日电(郎朗) 家,这个字的宝盖头象征着人头上的屋顶,燕子衔泥做窝,喜鹊树枝筑巢,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遮风挡雨的容身之所,而房子是这一切的载体。从大山上搬下来的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证明,房子,不仅装着家,还装着新生活的可能性。

扎杂村居民原来的房子建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山上,为木石结构。 李硕行 摄 扎杂村居民原来的房子建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山上,为木石结构。 李硕行 摄

  过去那些摇摇欲坠的房子

  昌宫终于在59岁这年有了一张全家福。

  照片中,一家四口穿戴整齐站在新家客厅里,背后是新买的50寸电视机,女儿女婿在母亲身边抿着嘴笑,两个小外孙眼神写满好奇,看着镜头外。这是搬进新家后,政府统一组织给大家拍的。

  全家福——这个概念在今年以前从未出现在昌宫的世界中,事实上,她以前的生活环境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生活在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的昌宫,原本和村子里480户2154人一样,住在村子北边的山上,这里是高原牧区,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

昌宫在新家客厅里 昌宫在新家客厅里。 郎朗 摄

  山上的房子都是木石结构,空间低小,采光通风不好,白天还需要开灯;房屋布局凌乱密集,常常出现两家共用一堵墙的情况,墙左边的人家吵架了,墙右边的还能帮着劝架,隔音极差,而且还没有厕所。

  此外,牧民们的房子位置多在坡地,路窄弯多,根本进不了车,搬运东西只能是手提肩扛,而且,村里学校、卫生所等机构都在山下,虽然看着不远,可每回下山都得走半小时左右。

  这里电压也不稳,常常断电,一断就是两三天;吃水更是个大问题,山上没有自来水,村民想用水,必须去500米以外的地方用大水壶取水。

  和昌宫同村的五年级小学生赤列措姆今年只有13岁,已经需要跟着家里人去取水,背着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水壶,她一天要往返5次。再算上帮家里洗衣服、做饭、学校和家之间的往返,小姑娘的课余生活忙得很。

  原来的居住地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特别是近几年降雨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很多民房出现地基沉降、墙体开裂、漏雨等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易地搬迁后的扎杂村。 李硕行 摄 易地搬迁后的扎杂村。 李硕行 摄

  房子,装着新生活的可能

  扎杂村必须得搬家,可是搬去哪,怎么搬?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背景下,2018年1月,扎杂村搬迁安置项目落地实施,新的搬迁点就选在了山下。

  一开始,人们对于要搬家这件事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是世代生长的地方,感情深厚;加之对新房不了解,难免有所顾虑。平时共用一堵墙的邻居此时抱成一团,你家不搬,我家也不走。

  针对这种情况,村党总支部书记扎西平措组织了专班,开展集中宣传,并逐一走访,一对一向村民讲解房屋功能、户型等细节,通过近半年的工作,终于锁定了169户788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其中79户290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易地搬迁点的房屋。 李硕行 摄 易地搬迁点的房屋。 李硕行 摄

  根据《搬迁协议书》,建档立卡户每户需自筹资金1万元,非建档立卡户需自筹资金房建总投资的30%。房屋也根据每户人数的不同被分为4个种类,以昌宫家为例,她家5口人,对应的房屋面积为149.61平方米,由于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所以自己只需要出1万元。

  从2018年9月开工,到2020年6月村民搬进新居,新搬迁点的建设只用了不到2年,而且水、电、路、讯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还新建了文化休闲广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户家里修建的水旱厕所,夏天可正常使用水厕,到了冬天水管冻住,水厕无法使用时,可以使用旱厕。

  为了让搬下来的村民能安居乐业,搬得出、稳得住,扎杂村开始实施温室大棚、羊毛加工等项目,并鼓励大家去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务工,每人每天创收达到300元;而村里留守的劳动力,也根据自身情况实现了就近就便务工。

昌宫在新家里给牲畜晒营养草。 郎朗 摄 昌宫在新家里给牲畜晒营养草。 郎朗 摄

  搬家后,赤列措姆以前放学走半小时才能回家,现在只用10分钟。搬进新家也让她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向往,她想去拉萨读初中,想做藏语老师,更想去上海或者北京读大学。

  而昌宫则头一回感受到房屋宽敞明亮是什么感觉,再也不用担心断电了,在家里就能喝到自来水更是给了她新鲜的体验。“还是下来住舒服。”她笑着说。

  现在,昌宫的女婿每天放牧的收入从10元提高到了140元,女儿也在外卖酥油、奶渣之类的吃食,家里养殖的羊和牦牛也将带来经济收益,在她看来,眼下的生活处处充满希望。(完)

  • 相关阅读
  • 中国外交官段洁龙当选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

      中新社联合国8月24日电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0次缔约国会议24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选举。中国政府提名的候选人、中国驻匈牙利大使段洁龙高票当选。   本次选举改选法庭7名法官,...

    时间:08-25
  • 上海报告2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中新网8月25日电 据上海市卫健委官方微博消息,8月24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上海报告2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3例,其中来自阿联酋2例,来自塞内加尔1例。   病例1为...

    时间:08-25
  •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14例 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中新网8月25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8月2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四川4例,广东3例,上海2例,陕西2例,天津1例,河北1例,...

    时间:08-25
  • 因为一句承诺 农民赵光怀默默看守汉代古墓群23年

      一句承诺,二十三年坚守(讲述·一辈子一件事)赵光怀在研究文物。张 俊摄   赵光怀年轻时照片。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赵光怀,1956年生,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屏山镇老山村秦集圩庄村民。自1997年起,...

    时间:08-25
  • 增产又增收 全国粮食加工转化率今年将达88%

      田间连车间 增产又增收(关注粮食安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夏粮收购时节,中原大地洋溢着丰收喜悦。“优质麦供不应求,一月前,所有麦子就都被汇丰集团‘包圆’了。”河南永城市新桥镇种粮大户刘新全...

    时间:08-25
  • 深潜、深钻、深网 三大手段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

      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开卷知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伴随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深入认识深海的时代正在来临。500年...

    时间:08-25
  • “北斗”应用规模显著扩大 在多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

      应用规模显著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群体逐步壮大   “北斗”应用,“加速器”作用凸显   阅读提示   自2012年北斗系统面向亚太区域提供服务以来,北斗导航系统已在通信、交通、农业畜牧...

    时间:08-25
  • 长三角发展的“两个关键词”

      长三角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望海楼)  8月20日,在安徽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

    时间:08-25
  • 接种三针抵御四型病毒 全球首个戊肝疫苗有何“绝招”

      近日,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和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朱江副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戊型肝炎疫苗的诸多“秘密”。  2012年,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益可宁”上市,该疫...

    时间:08-25
  • 无需缝合自动降解 新型人造皮肤破解大面积损伤修复难题

      无需缝合,自动降解 新型人造皮肤破解大面积损伤修复难题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组织器官,在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及抗外界细菌感染方面至关重要。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数百万人遭遇不同程度的烧伤,导致每年...

    时间:08-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