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镜观·领航|大美青海:坚定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21-06-09 12:47:09

来源:新华社

  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在青海湖仙女湾听取祁连山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

青海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河流

  每年向下游地区输送洁净水资源

  逾600亿立方米

  是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

  和重要水源涵养地

长江源雄伟的岗加曲巴冰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

  最大的责任在生态

  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青海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坚定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促进全民共享生态红利

  走适合青海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

  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2019年9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

  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年保玉则。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这一地区生态保护从原来的应急式保护向常态化、持续性保护升级。

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的长江正源沱沱河。

  巍巍祁连山脉,横跨青陇两省,具有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阻止腾格里等沙漠南侵,保障黄河和河西走廊内陆河径流补给的重要功能。

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拍摄的藏羚羊群。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维系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这里也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在青海调研考察。这是8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考察。

  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

  凭借优质资源禀赋,青海大力发展牦牛、藏系羊、青稞、冷水鱼等“青字号”特色生态产业,让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助力农牧民走上小康路。

  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务必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区内相关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让盐湖这一宝贵资源永续造福人民。

  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的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伴随着“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察尔汗盐湖的旅游价值日益显现。

  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要做好规划和布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突出规范性和有序性。

  以光伏治沙、多能互补、智能电网为核心的持续技术创新,正在推动青海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经济的“蓝海”。

  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在青海调研考察。这是8月22日下午,习近平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看望藏族村民并与他们亲切交谈。

  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长江源村村民才旦卓玛在自家的工艺品店展示手工艺品。开展职业培训,鼓励村民进城务工,加上草原奖补等政策,让长江源村家家都有稳定可观的收入。2017年,长江源村正式脱贫摘帽。

  长江源村里建起“长江源民族学校”,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学校不仅开展双语教学,还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教育上的大变化,预示着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创办于2002年,是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祁连山国家公园扎麻什管护站生态管护员周曲才郎在巡查途中。2016年起,青海开始增设湿地、草原等生态管护员岗位,并优先从生态移民、无畜户和少畜牧户等生活困难家庭中选聘生态管护员,通过稳定报酬促进牧区群众脱贫致富。

  算好“绿色账”

  走好“绿色路”

  打好“绿色牌”

  绿水青山不仅成为青海的发展底色

  更给各族人民带来幸福生活

青海湖沙岛一隅

  监制:孙承斌

  策划:刘洁 郑卫 兰红光 赖向东 王建华

  统筹:鱼澜 张军

  制作:李京 张宏祥

  摄影:李学仁 黄敬文 谢环驰 庞兴雷

  费茂华 张宏祥 吴刚 张龙

  编辑:李鹏 章磊 陈海通 徐钦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 相关阅读
  • 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有的放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发生历史巨变...

    时间:06-10
  • 超级杂交水稻: 跨越育种禁区,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超级杂交水稻: 跨越育种“禁区”,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中稻亩产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首的科研人员不懈努力下,我国超级杂交水稻亩产产量,不断跟...

    时间:06-10
  • 邓启云:我们用7年解锁了杂交稻育种新路线

      邓启云:我们用7年解锁了杂交稻育种新路线  亲历者说  “从第一期超级稻攻关成功,到第二期超级稻攻关成功,时间间隔4年。第三期超级稻攻关成功,到第四期超级稻攻关成功,相隔3年。但从第二期超级稻攻关成功...

    时间:06-10
  • 广州“黑科技”紧急上线 筑疫情一体化防控体系

      广州“黑科技”紧急上线 筑疫情一体化防控体系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市黄埔区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主体作用,全区200多家科研企事业单位全力投入疫情应急攻关,全方位构筑“防、检、治”一体化的新冠肺炎疫...

    时间:06-10
  • 中方:将病毒溯源政治化只会损害国际抗疫合作

      中新社北京6月9日电 (李京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有关提问时表示,病毒溯源原本是一个科学问题,将溯源政治化、利用溯源搞甩锅推责只会干扰、破坏溯源研究,损害国际抗疫合作。  有记...

    时间:06-10
  • 工信部:对疑似作弊信号进行排查、定位

      工信部:对疑似作弊信号进行排查、定位    进一步加强重要考试等无线电保障人员和技术力量  6月9日,工信部新闻宣传和政务公开微信订阅号发文称,无线电管理机构全力防范和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行...

    时间:06-10
  • 构建成本分担机制,让“育儿假”成为现实

      构建成本分担机制,让“育儿假”成为现实  ■ 社论  实施“育儿假”需要因地制宜,充分照拂现实,并且制订好配套的支持政策。  “育儿假”要来了。日前,《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

    时间:06-10
  • 王毅同韩国外长郑义溶通电话

      王毅同韩国外长郑义溶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6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韩国外长郑义溶通电话。  王毅表示,在两国元首共识引领下,中韩关系总体发展顺利。近来国际和地区形势变化很快,中韩作为战略...

    时间:06-10
  • 10余省份上调养老金!多地增额7月前到账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10日电 (熊思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天津、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2省份已公布2021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有你的省份吗?来算算你...

    时间:06-10
  • 着力破解难题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的声音

      着力破解难题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的声音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题:着力破解难题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的声音  新华社记者周圆  十三届全国...

    时间:06-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