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力量”

2021-07-17 02:53: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香港科学家参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力量”

  日前,“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及部分月壤在香港会展中心展出。展览人流如潮,一票难求。能够一睹月壤真容,让来参展的香港市民十分激动;香港科学家参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事迹,更让大家深感自豪。

  “香港科技界有能力在国家太空探索及科研发展上担当重要角色。”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说,为国家航天项目作出有意义的贡献,既提升香港民众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感,更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梦想启蒙,自制相机激发创意

  5月15日7时18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

  这其中有香港科学家的贡献。对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容启亮和他的团队来说,“天问一号”的成功着陆意义尤其特殊:搭载于火星探测系统上的仪器“落火状态监视相机”(又称“火星相机”)正是由他的团队牵头研发,用以监视火星车着陆后的初始化状态及周边环境。

  “火星相机相当于探测器的‘眼睛’,很高兴我们不负期望。”得知“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火星,容启亮难掩自豪与激动。从自制相机、到勇闯宇宙,他与摄影的不解缘分,早在年少时就埋下了种子……

  上世纪50年代,容启亮出生于一个普通的香港家庭。在玩具短缺的童年,容启亮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自制出各类游戏,常常与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

  踏入中学,思维活跃的容启亮成为老师眼中的调皮学生。不多久,兴趣广泛的他就创立了摄影学会,并成为第一届会长。然而,“玩相机”在当年实属一件奢侈的事,普通中学生根本难以负担。

  没有相机怎么办?容启亮就去捡别人不要的破旧镜头和零件,回家自行组装。“造一个箱子,找一块玻璃,再安一盏灯,这就成了一台相机。”在黑白照片的年代,睡房床底便是他用来冲晒照片的临时“暗房”。

  “只要是感兴趣的事,无论多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回顾往昔,容启亮感慨,成长过程中的资源匮乏,正是激发自己创意的“启蒙老师”;不轻言放弃的性格,更造就了他今日苦心钻研的科学精神。

  2013年,容启亮率领其团队研发的“相机指向系统”随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软着陆,这是国家探月工程首次采用香港研发和制造的精密航天仪器;2019年,这款相机指向机构再次随嫦娥四号升空,见证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全力以赴,攻克工程学“终极挑战”

  “一项发明必须经过多重审批和试验才会被国家选中,哪怕是很小的失误、哪怕只错一次,你就已经输了。”2017年,容启亮获邀参与国家首个火星探索任务,他一方面深感荣幸,另一方面则抱着“战战兢兢”的心态,全力以赴。

  虽已成功研制多款精密的航天仪器,但每次开启新的航天项目,研发过程都要从头做起,火星相机亦不例外。时间短、任务重,容启亮直言自己几乎每天都在协调解决各类技术问题,“试验最紧张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容启亮手持银白色的“火星相机”样机,向记者示范它的操作方法和运作原理:“我们为这款相机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新的‘一体化热流防护设计、测试及品质控制方案’,将民用零部件一步步提升至航天级别,每个步骤都经过严格把关及筛选,这是同类设计第一次应用在航天科技上。”

  搭载于“天问一号”着陆器外层平台上的“火星相机”,体重轻巧,约390克,但外壳坚固、稳定性高,可在长时间的太空旅程中克服极端温差、宇宙尘埃、辐射、机械振动等严峻考验,并在着陆下降过程中承受相等于地球地心引力6200倍的冲击震荡。

  “看这里,它有超广角测量视野和影像变形控制功能,能持续监测火星环境和巡视器的操作状态。”容启亮戴上手套,小心地打开相机前盖,逐一介绍着。

  浩瀚宇宙、星辰点点,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中断。从神话到现实,“天问一号”旨在一次性实现对火星“环绕”“着陆”及“巡视探测”三大任务,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次尝试。

  多年航天探索路,所取得的成果令容启亮十分振奋。他说,高效太空工具的设计和制造可谓工程学的“终极挑战”,说明科学家既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感谢国家对香港科研充满信心并委以重任!作为香港为数不多拥有航天任务实战经验的团队之一,我们期待进一步发挥所长,为国家其他深空探索项目贡献力量。”

  2020年底,由容启亮和他的科研团队最新研发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成功协助“嫦娥五号”从月球捧起一抔土,为国家探月工程带回宝贵的月壤标本。这套执行装置由超过400件工件组合而成,除近摄相机外,容启亮亦牵头设计了采样器及封装装置等。

  不断求进,点亮国家深空探索之路

  与火星的成功邂逅,揭开了我国行星探索的序幕。但登陆火星失败率极高,着实是一项艰巨任务。

  “火星表面的地形复杂,大气层稀薄,且随时可能出现沙尘暴,加上火星与地球通信有5至20分钟的延迟,凡此种种均增加了登陆火星的难度。”在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吴波看来,选择一个安全又兼具科学价值的着陆点至关重要。

  2017年至2020年期间,吴波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邀请,率领团队进行火星全球的分析与评估,研发创新的地形测量及地貌分析方法,协助选取火星着陆点。

  忆及“天问一号”在最佳着陆椭圆中心点附近安全降落时的画面,吴波深情感慨:“这次火星任务注定会载入史册,作为这项庞大工程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我们不仅见证了历史,更参与了历史,这是多么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事呀!”

  逐梦太空,不断求进。在香港理工大学实验室外的诸多展板上,展示着一系列太空科研的研究成果,一个个复杂而精密的项目,记录着香港与内地科研工作者们同心协力,推动中国探测器一步步远行,探索深空的奥秘。

  “期望未来能有更多香港科学家参与‘探月’‘探火’等项目,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积极申请。”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对无垠宇宙充满热情和期待。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表示,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和坚持。她寄语香港科研工作者勇挑重担,不负所托,更加积极和深入地参与国家创新科技发展。

  滕锦光介绍,香港理工大学已于近日成立“深空探测研究中心”,未来将不遗余力培养更多香港青年科研工作者,鼓励他们不断创新、勇敢追梦,成为点亮国家航天事业道路上的熠熠星光。

陈 然

陈 然

  • 相关阅读
  • 推动团结抗疫和经济复苏 习主席的话为世界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

      第一报道 | 推动团结抗疫和经济复苏 习主席的话为世界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晚应邀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讲话。多国人士认为,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世界经...

    时间:07-17
  • 中国驻英使馆发言人:英国有关议员把体育政治化的做法严重违背奥林匹克精神

      我驻英使馆发言人:英国有关议员把体育政治化的做法严重违背奥林匹克精神  日前,英国有关议员把体育政治化,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郑重表示,这种做法严重违背奥林匹克精神,损害国际奥林匹...

    时间:07-17
  • 从中国到世界,这些“历史的记忆”为何被习近平如此珍视?

      (近观中国)从中国到世界,这些“历史的记忆”为何被习近平如此珍视?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电 题:从中国到世界,这些“历史的记忆”为何被习近平如此珍视?  作者 钟三屏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承...

    时间:07-17
  • 挪穷窝住洋楼:“周总管”的重生记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挪穷窝住洋楼:“周总管”的重生记  新华社贵阳7月17日电 季夏时节,乌蒙山麓,郁郁葱葱。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周小军,正在自家二层“洋楼”前的小花园里,忙着拾掇花花草草。从车祸...

    时间:07-17
  • 首届全国青少年航天挑战活动上海启幕 引导孩子开启火星探索之旅

      中新网上海7月17日电 (记者 陈静)首届“全国青少年航天挑战活动”17日在上海启动,“航天教育论坛”同期举行。  活动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发展中心共同举办,旨在鼓励中小学生...

    时间:07-17
  •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丨那山,那人,那片幸福果

      新华社贵阳7月17日电 题:那山,那人,那片幸福果  新华社记者刘晶瑶、梁文雅、潘德鑫  1985年出生的张凌,最怕冰凌。  年初,一场冰雹,打掉挂了果的狝猴桃。山里长大的张凌,头一回望着大山犯愁。他担忧...

    时间:07-17
  • 北京冬奥会两大赛区已完工53项 剩余4项计划年底完成

      中新网北京7月17日电(记者于立霄)7月19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200天。记者17日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截至7月17日,由北京市负责建设的北京及延庆赛区冬奥工程共计57项,已累计完工53项,剩余4项计划...

    时间:07-17
  • 全球连线 | “春苗”在高原之国种下安全与希望

      新华社拉巴斯7月16日电(记者赵凯)“感谢祖国!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台湾同胞能够及时打上国药疫苗!”在玻利维亚生活多年的台胞杜武仁对新华社记者说。  杜武仁是“春苗行动”的受益者,可以说是拉美最早接种上...

    时间:07-17
  • 海南举行自贸港大讲堂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中新网海口7月17日电 (记者 张茜翼)2021年海南自贸港大讲堂第九场17日在海口举行,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许又声应邀作《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下称《条例》)专题宣讲报告。  大讲堂以“现场讲座+电视电...

    时间:07-17
  •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开馆

      新华社上海7月17日电(记者陈爱平)迄今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17日正式开馆,并于18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这一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全新的天文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地标坐落于中国...

    时间:07-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