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新中国第一位藏族博士格勒:我的一生有两个母亲

2021-09-10 19:31: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四川统战人说统战事)新中国第一位藏族博士格勒:我的一生有两个母亲

  中新网成都9月10日电 (贺劭清 赵子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的一生中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育我的母亲梅朵拉措,一个是培育我成长壮大、让我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藏学家的母亲——中国共产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格勒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藏学家,应该像马克思那样突出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努力将自己的研究课题、内容、方向、范畴与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

工作中的格勒。 张浪 摄

  格勒是新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和藏族博士。多年来,他以赤子之心西行阿里,北上藏北草原,南下被称为“藏族起源的摇篮”的山南地区,东行昌都及云南、青海、甘肃诸省的藏族自治州,除了出版大量涉藏学术专着外,还出版了学术随笔《月亮西沉的地方--对西藏阿里人类学田野考察侧记》等散文类作品。

  上世纪40年代,格勒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一个偏僻的村庄里。从未见过父亲的他,与母亲、两个姐姐相依为命。这个没有成年男子的家庭,是农奴最底层的“郎生”,是被贵族们视为“会说话的畜生”。作为家庭唯一的男丁,格勒是母亲梅朵拉措全部的希望。

  格勒回忆,自己家上无片瓦住地,下无一寸土地可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尽管母亲从小为他的读书识字或前途含辛茹苦四处奔波,但直到1956年故乡民主改革,自己的家乡第一次办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资助的第一个小学,母亲的愿望才从此得以实现。

  谈及如今家乡教育的变化,格勒欣喜地说,现在四川民族地区乡乡都有小学、幼儿园,学生在“家门口”便能接受现代化教育,优秀教师也越来越多。“我2004年开始在西南民大任博导,带博士生,其中藏族博士生超过了三分一,近两年我还发现了一个新现象,那就是藏族博士生可以用藏文写论文了,进行论文答辩,这就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具体体现。”

  在广州中山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后,格勒应邀来到了中国国家级的藏学研究权威机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从事藏族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调研工作。

  期间,格勒担任了国家级课题《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的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和调查组副组长,他多次带队深入西藏农牧区,进行田野调查,完成了一系列被专家认为“有份量的科学调查报告”。其中《藏北牧民》(四人合着)出版后,在国内外藏学界和社会人类学界获得极高评价,世界著名的日本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教授认为“《藏北牧民》是迄今为止,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西藏社会的最好的一本书”。

  格勒介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从成立之初,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护好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把大量精力投入在收集、整理、研究藏文文献、档案等方面。

格勒和他的学生们。 格勒供图

  中国西藏研究中心自1986年成立之后不久就承担了整理对勘出版《大藏经》这项课题,并在成都专门成立了工作机构——《大藏经》对勘局。格勒介绍,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对勘版本最全、对勘最为系统、最具权威的《大藏经》对勘出版工作,其中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共4842部,“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这也是存世《大藏经》中最全的版本”。

  格勒介绍,自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到西藏旅游或实地考察的西方国家学者和旅游者数量有限,真正了解西藏实际情况的人并不多。他作为一个喜欢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工作者,有机会应邀前往十多个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介绍中国涉藏地区和藏族民众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为新中国的藏研人,格勒自豪地表示,自己退休却没有“褪色”。近年来,他依然在藏学领域辛勤耕耘,为培养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藏研人而继续站在讲台上,做一个永远发挥余热的党的藏研人。(完)

  • 相关阅读
  • 公安部交管局:推动破解农村群众就地打工出行安全难题

      推动破解农村群众就地打工出行安全难题  公安交管部署大排查大摸底工作  本报讯 记者董凡超 近年来,农村群众就近到工厂工地、农场果园茶园、养殖场、种植大户等打工日趋常态化,就地打工遇到的出行难和出行...

    时间:09-11
  • 平安加分服务增效 群众幸福感更“浓”

      平安加分服务增效群众幸福感更“浓”  山东公安把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  □ 本报记者   姜东良  □ 本报见习记者 李 娜  □ 本报通讯员  刘贵增   一组数字诉说着山东公安在平安建设、服务群众中的...

    时间:09-11
  • 北京互联网法院晒建院3年成绩单

      诉讼环节全部在线完成平均审理周期仅68天  北京互联网法院晒建院3年成绩单  本报讯 记者张雪泓 自2018年9月正式成立,北京互联网法院已建院3年。记者日前从该院召开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展问题座谈会上了解到,...

    时间:09-11
  • 疫情防控中 各地多措并举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疫情防控中,这类困难群体没被忘记  记者调查各地多措并举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调查动机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各部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

    时间:09-11
  • 多国人士积极评价中美元首通电话

      综合消息:元首沟通交流非常重要 合作有益于中美和世界——多国人士积极评价中美元首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10日上午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就中美关系和双...

    时间:09-11
  • 郭声琨: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无私奉献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郭声琨在全国信访系统先进模范“最美信访干部”座谈会上强调 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无私奉献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10日在全国...

    时间:09-11
  • 第一观察丨何为教?何为师?读懂习近平的教育观

      “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9月8日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

    时间:09-11
  • 综合消息:深化多领域合作 打造区域合作典范

      综合消息:深化多领域合作 打造区域合作典范——东盟国家人士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向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10日向当天...

    时间:09-11
  • 第22个“世界急救日”主题:“做学校、社区的急救英雄”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徐壮)今年9月11日是第22个“世界急救日”,主题为“做学校、社区的急救英雄”。  在10日举行的“世界急救日”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表示,突发意外往往出现在没有医...

    时间:09-11
  • 从“够不够”到“好不好”,中国大步迈进“交通强国”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从“够不够”到“好不好”,中国大步迈进“交通强国”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  交通是兴国之要,是富民之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

    时间:09-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