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20个大师纪念地等你来打卡 2021“礼赞上海社科大师”教师节特别活动启动

2021-09-10 19:47: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9月10日电 (记者 许婧)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多彩斑斓的城市风貌。10日,“乘地铁,探寻大师的红色足迹”暨2021“礼赞上海社科大师”教师节特别活动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举行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联、市精神文明办、申通地铁联合主办。

陈望道之子陈振新讲述望老爱生如子的故事,并对同学们提出寄语。 陈炼 摄

  陈望道之子陈振新,陈望道学生、复旦大学教授陈光磊出席活动,为复旦大学学生代表讲述望老爱生如子的故事,并对同学们提出寄语,希望他们争做大师精神的传承者,发奋学习、热爱思考,把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在上海这座已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的光荣之城,可能在某个热闹的街头、一座不起眼的石库门老房子,人们不经意间已路过这些大先生们昔日工作、生活或战斗过的地方:成立于1922年的上海大学,作为反帝爱国运动的堡垒,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1924年,上海大学从青云路迁至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两年后,15岁的谭其骧考入上海大学,并参加共青团。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他带着手枪随一位指挥员冲到一线。上海大学遗址如今位于静安区陕西北路299弄的草地上,周围伫立着上海繁华的商业设施和购物中心。

  历史学家周谷城早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在湖南一师任教期间应邀,担任湖南省农民协会顾问、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他的治学也从哲学思辨转向对中国社会现状及其历史的研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谷城受邀参加会议。乘坐10号线在交通大学站下车,就能探寻到1975年到1996年周谷城在上海泰安路115弄的旧居,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贺绿汀的家则在马路对面不远处。

  在陕西南路地铁站附近有三个大师纪念地,如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顾廷龙曾冒着生命危险,在位于长乐路746号的合众图书馆担任总干事期间,保护了一批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书刊资料。在这批宝贵史料中,有由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珍本,1926年版《中国农民运动近况》等百余种珍贵史料……

  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聚焦与红色文化密切相关的20位上海社科大师,他们的纪念地分布在5条地铁线路的15个站点周围。即日起,将有5000份大师地图在1号线衡山路站、人民广场站,10号线交通大学站、上海图书馆站,12号线虹漕路站,2号线静安寺站、南京东路站,8号线虹口足球场站,13号线淮海中路站,12号线陕西南路等10个车站供乘客免费领取。

与红色文化密切相关的20位上海社科大师,他们的纪念地分布在5条地铁线路的15个站点周围。 上海市社联 摄

  其间,上海市民可通过“文明上海修身云”打卡大师纪念地、聆听广播版《海上先声》大师故事、参加“学习强国”竞赛答题,进一步了解上海社科大师的爱国情怀、治学精神、学术成就和奋斗历程。

  仪式上,陈振新老先生,陈光磊教授,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助理鲍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助理、大师素描作者张德群为《上海社科大师》图书(第一辑)揭幕;上海市社联办公室主任梁清等向同学们赠送了图书、大师音频和文创纪念品。

  当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建工作部部长吴昕毅,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活动指导处副处长夏晓婷,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周晔在仪式上启动“乘地铁,探寻大师的红色足迹”线上活动。(完)

  • 相关阅读
  • 公安部交管局:推动破解农村群众就地打工出行安全难题

      推动破解农村群众就地打工出行安全难题  公安交管部署大排查大摸底工作  本报讯 记者董凡超 近年来,农村群众就近到工厂工地、农场果园茶园、养殖场、种植大户等打工日趋常态化,就地打工遇到的出行难和出行...

    时间:09-11
  • 平安加分服务增效 群众幸福感更“浓”

      平安加分服务增效群众幸福感更“浓”  山东公安把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  □ 本报记者   姜东良  □ 本报见习记者 李 娜  □ 本报通讯员  刘贵增   一组数字诉说着山东公安在平安建设、服务群众中的...

    时间:09-11
  • 北京互联网法院晒建院3年成绩单

      诉讼环节全部在线完成平均审理周期仅68天  北京互联网法院晒建院3年成绩单  本报讯 记者张雪泓 自2018年9月正式成立,北京互联网法院已建院3年。记者日前从该院召开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展问题座谈会上了解到,...

    时间:09-11
  • 疫情防控中 各地多措并举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疫情防控中,这类困难群体没被忘记  记者调查各地多措并举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调查动机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各部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

    时间:09-11
  • 多国人士积极评价中美元首通电话

      综合消息:元首沟通交流非常重要 合作有益于中美和世界——多国人士积极评价中美元首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10日上午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就中美关系和双...

    时间:09-11
  • 郭声琨: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无私奉献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郭声琨在全国信访系统先进模范“最美信访干部”座谈会上强调 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无私奉献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10日在全国...

    时间:09-11
  • 第一观察丨何为教?何为师?读懂习近平的教育观

      “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9月8日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

    时间:09-11
  • 综合消息:深化多领域合作 打造区域合作典范

      综合消息:深化多领域合作 打造区域合作典范——东盟国家人士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向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10日向当天...

    时间:09-11
  • 第22个“世界急救日”主题:“做学校、社区的急救英雄”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徐壮)今年9月11日是第22个“世界急救日”,主题为“做学校、社区的急救英雄”。  在10日举行的“世界急救日”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表示,突发意外往往出现在没有医...

    时间:09-11
  • 从“够不够”到“好不好”,中国大步迈进“交通强国”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从“够不够”到“好不好”,中国大步迈进“交通强国”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  交通是兴国之要,是富民之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

    时间:09-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