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长征火箭迎第400次发射:以“火箭的速度”“向上生长”

2021-12-10 11:43: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电 题:中国长征火箭迎第400次发射:以“火箭的速度”“向上生长”

  作者 马帅莎 王伟童 刘岩

  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太空。当天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在他指挥首次发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0次发射。

  实现第4个“100次”,仅用33个月

  据了解,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飞”至今,长征火箭51年间实施了中国92.1%的航天发射任务,先后将700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为96.25%。在400次发射里,前三个“100次”分别用时37年、7年半和4年多,而最新的“100”次从2019年3月10日至今,仅用33个月。

  数据显示,新百次发射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持续高密度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负责研制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保持年均10次以上的发射频次,以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系列运载火箭为代表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达25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的发射任务共计45次(长征二号丁13次、长征四号乙系列26次、长征六号6次),并参与了5次长征五号系列任务(CZ-5火箭3350助推器)。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看来,长征火箭4个百次发射,可以概括为从无到有100次,更高更远200次,脱胎换骨300次,大国重器400次。运载火箭作为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中国太空探索舞台的高度和大小。近年来长征系列火箭相关技术突飞猛进,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12月10日8时1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飞行次数正式刷新为“400”。汪江波 摄

  “国之重器”400次

  第四个100次发射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均37次发射,打破中国航天纪录。中国首个空间站核心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等“国之重器”均由长征火箭送入太空。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保持年均10次以上的高密度发射频次,完成全部北斗导航发射卫星的任务,助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这是长征五号的首次应用性飞行,便“一飞成名”助力中国正式迈入“行星探测”时代。

  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为中华民族的探月梦增添了新的注脚。

  载人航天工程“三箭客”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相继出场,筑“天和”、运“天舟”、送“神舟”,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日趋成熟,中国火箭海上发射将逐步实现常态化。

  据悉,目前,正在服役的11个基本型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和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并能支撑无人深空探测。

  “长征家族”新成员不断涌现

  第四个100次发射期间,不仅涌现出长五B、长七A、长八等新成员,“长征家族”不断壮大,重型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也取得突破。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这是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一型新型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是中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

  2020年12月22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完成首次飞行任务,将中国运载火箭太阳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3吨提升至4.5吨。据了解,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已开始可重复使用方面的研究,预计年发射次数将达20次,有力支撑中国中低轨道发射任务。

  2021年3月12日,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该型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火箭的基础上,与长三甲系列火箭三子级组合形成的三级火箭,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吨,同时具备零倾角轨道、奔月轨道等高轨发射能力。

  新一代运载火箭不仅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运载能力也成倍增长,令中国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高。

  此外,据航天科技集团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等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将有力推动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木星探测、载人月球探测、首次火星采样等航天重大工程开展。据了解,新一代载人火箭在规划中可将25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者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新老火箭将实现全面交替,火箭重复使用、落区控制、无人值守发射、多星部署等技术的突破,将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再次实现新跨越。(完)

  • 相关阅读
  • “川渝通办”已累计办件超589万件 影响扩展至西南五省份

      中新网重庆12月10日电 (张旭)记者从10日举行的“川渝通办”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1年11月底,两批共210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件量超过589万件,为川渝两地企业和民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更加高效务...

    时间:12-10
  • 王毅视频会见尼加拉瓜政府代表团

      新华社杭州12月10日电 12月10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浙江安吉视频会见正在中国访问的尼加拉瓜政府代表团。  王毅说,你们是两国关系的“破冰者”,也是中尼合作的“先行者”。你们带着重要使命不远万里而来,...

    时间:12-10
  • 一字观中国丨这个字,为中拉关系锚定方向

      中拉,同命运,“共”呼吸。双方同属发展中国家,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即便远在地球两端,中国与拉美彼此相连,怀揣“共”同梦想,面临“共”同课题。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拉“共”克时...

    时间:12-10
  • 总台CGTN大型专题片《起底“美式民主”》第一集:“民主灯塔”沦为笑料!

      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制作的两集大型专题片《起底“美式民主”》第一集《“民主灯塔”沦为笑料》于12月9日重磅推出。  美国无视自身的民主危机,意图通过制造分裂和对抗以外化内部的深刻问题。这个在民主问...

    时间:12-10
  • 重磅纪录片|真实中国:民主自由人权探索之旅

    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有自由吗?中国人权状况到底怎样?中国人过得好吗?我们带着问题出发45天跨越大半个中国抵达13个城市7个乡镇10个村庄努力寻找真相点开这部重磅纪录片跟着新华社记者和三个美国专家观摩回...

    时间:12-10
  • 东西问|短评:为何说“美式人权”并不具普适性?

      (东西问)短评:为何说“美式人权”并不具普适性?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电 题:为何说“美式人权”并不具普适性?  作者 崔白露  今天是世界人权日。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这一具...

    时间:12-10
  • 广东惠州检察院对东江流域污染问题严格立案办理

      中新网惠州12月10日电(任丽媛 宋秀杰)记者10日从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院十分重视当地市人大代表以及群众反映的东江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问题,把此类问题当作行政公益诉讼案来处...

    时间:12-10
  • 青海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填报率均达到100%

      中新网西宁12月10日电 (孙睿 李万志)记者10日从青海省气象局获悉,青海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填报率均达到100%。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虽然处于暖温带纬度,但由于受高原地形阻隔,是受地震、暴雨...

    时间:12-10
  • 满洲里疫情与既往本土疫情无关联 本次疫情呈现三大特点

      (抗击新冠肺炎)满洲里疫情与既往本土疫情无关联 本次疫情呈现三大特点  中新网满洲里12月10日电 (记者 张玮)10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称,满洲里疫情与既往本土疫情无关联,本...

    时间:12-10
  • 第十三届海峡论坛来了!四大亮点一图看懂

      作为海峡两岸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交流盛会,第十三届海峡论坛于今日(12月10日)在福建厦门开幕。本届海峡论坛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了论坛大会和青年交流、基层交流、文化交流、经济交...

    时间:12-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