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我是经常地敲警钟”

2021-12-12 12:17:03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那么粮食怎么办?”

  时间:12月8日上午

  活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望向会场的党政领导干部。他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经历,更能掂量出14亿多人口的大国走到今天,粮食安全之于国家安全举足轻重的分量。总书记谆谆告诫:

  “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我反复地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

  从餐桌溯源农田。话题就从最新的国土调查结果讲起,“耕地面积还在减少”。总书记注意到一个趋势:“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那么粮食怎么办?”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

  这一年,既有大风大浪,也有暗流涌动。过险滩、闯难关,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考验的是科学决策的见微知着,丈量的是“国之大者”的历史远见。

  不同以往,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没有谈及太多具体领域,“我主要就一些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前瞻性的问题谈一谈。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鲜明的问题导向跃然纸上,5个问题娓娓道来。破题、解题,出卷、答卷。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这些重大问题,是摆在党中央案头上的时代课题,也是民族复兴路上的不懈探索。

  每一个话题,关乎发展,亦牵动安全。粮食安全的话题,就属于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大豆、铁矿石、原油、天然气、铜铝矿……件件桩桩,连着国运。总书记强调:

  “我们要利用‘两个市场’,但必须有一个安全线,超过了以后就要亮红灯。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要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

  底线、红线、安全线,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从“进京赶考”“跳出历史周期率”,到警惕“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更是面对问题“当杜其萌”“当绝其根”的治理能力。

  百年大变局之下,“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发“鸡毛信”的时候也有,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是经常地敲警钟。我敲警钟是为了让大家警惕起来,居安要思危。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时间:12月8日上午

  活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几次批示,件件关系民生。

  比如城市血管。最近发生的安全事故,多和年头久了管道陈旧失修有关。总书记专门作了一个批示,要求“十四五”期间,必须把管道改造和建设作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来抓。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写入此次会议文件,明确点出这项任务清单:“包括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

  又如农村安居。从40多年前翻修陕北农村公厕,到后来在正定县整治连茅圈,“农村改厕,这个事情是我一直关心的。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人啊,也知道农村上个厕所是真的不方便。”

  方寸之间,牵动千家万户。这些年,改厕成绩有目共睹。总书记挂念着其中的冷暖,盯紧了要害:“全国气候生态环境千差万别,经济生活水平也是千差万别,怎么能用一种改厕方法?一些地方浮皮潦草、浮光掠影,造成大量厕所存在严重问题,所以我多次作出批示。”

  其中,有两份批示时隔不久。一份严肃告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最大危害,切勿死灰复燃。”另一份谆谆嘱咐:“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

  放心不下的,是有些地方在工作中的一个现象——乱作为。

  会上,说到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语气沉重:“大家普遍对不作为有认识。不作为对党和国家工作有危害,但有时乱作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大!”

  乱作为的根子,在错误的政绩观,在眼界不宽、能力不够。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只懂一点经济学知识、科学知识就够了。总书记对此纠正说:“还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

  “人民”二字重千钧。

  回首这一年的波澜壮阔,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举世瞩目的成绩单下,正是“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会议文件里,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都有笔墨。把人民的小事当作党中央的大事去抓,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排序。

  历史阔步向前,新的一年“又踏层峰望眼开”。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凝聚共识、定调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深思熟虑:

  “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凝神静听,“稳”字入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确定了重大战略目标就以钉钉子精神坚韧不拔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全党动手,全国努力,尽锐出战,锲而不舍,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是与会者的深刻共识,是亿万人民的所见所感,也是百年大党在民族复兴征程上领航致远的关键。

  大潮既起,势不可挡。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面对济济一堂的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工作的方法论:

  “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2日 第01版),记者:杜尚泽,原标题《“那么粮食怎么办?”》《“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图片: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 相关阅读
  • 拆螺丝、即兴作诗……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之旅

      面对面丨拆螺丝、即兴作诗……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90天太空之旅  宇宙浩瀚,探索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一直没有离开公众的关心和视野。就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进行首次太空授课之前,神舟十二号航...

    时间:12-13
  • 全民义务植树40年 共175亿人次植树超780亿株

      累计175亿人次参与 植树超780亿株  40年前的今天,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使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40年来,...

    时间:12-13
  • 媒体评知网侵权事件:违法,知否?欺客,改否?

      知网:违法,知否?欺客,改否?  “把我100多篇文章收录到数据库,不仅不告诉我,读者包括我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我本人却从没拿到过一分钱稿费。”近日,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中国知...

    时间:12-13
  • 如果能穿越,多想抱紧战火中的你们......

    家祭、城殇、国难,1937年的今日,南京进入至暗时刻。“祭”忆从那时至今,从不曾间断。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国行公祭,祀我殇胞,这份家国记忆,每年今时,我们都...

    时间:12-13
  • 国家公祭日,九个数字表吾辈心声

      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无数网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着对昔日死难同胞的悼念,以及对祖国强盛和世界和平的期盼。  千言万语汇作了九个数字背后的心声,点击查看是否有你内心的共鸣——  1、一国...

    时间:12-13
  • 学硕缩招,专硕时代来了?

      万象  学硕缩招,专硕时代来了?  距离2022年考研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对于今年的“考研党”来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学硕缩招”了。近两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停...

    时间:12-13
  • 会8种语言,负伤23处……他在喀喇昆仑卫国戍边

      他是懂8种语言的军事翻译  也是带头冲锋的特战队员  曾经多处负伤  曾经写下遗书  一起认识卫国戍边的  特战精兵阿依邓  自学多种语言  能作战、懂沟通  新疆军区某特战旅的阿依邓·吐尔逊别克,...

    时间:12-13
  •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七年,调水量接近一条黄河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七年,调水量接近一条黄河  一渠通南北 清流润万家  本报记者 王 浩 范昊天 李晓晴  一渠清水连通南北,润泽广袤大地,串联起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山清水秀的壮美景观,发挥了巨大的社会、...

    时间:12-13
  •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3%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3%  “饭碗”端得牢 农民鼓腰包(乡亲们的身边事⑦)  本报记者 常 钦  核心阅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城乡融合发展,乡亲们的就业门路越来越广,今年...

    时间:12-13
  • 各地稳就业促就业政策落地结硕果

      各地稳就业促就业政策落地结硕果  工作有着落 日子有奔头(这一年,我们获得感满满·就业)  本报记者 原韬雄 刘洪超 李家鼎  开栏的话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总结今年民生工作成绩,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

    时间:12-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