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战疫”时刻: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虞”越

2021-12-15 20:04: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绍兴12月15日电 (记者 范宇斌)79岁的葛建陶在浙江绍兴上虞生活了一辈子,他从没想到有一天,上虞城区是如此的“静寂无声”,马路上无人走动,无车通行,就连出门、买菜这样的寻常事,也做不了了。

  12月7日,绍兴上虞突发新一轮疫情,给这座浙东小城按下了“暂停键”。随着确诊人数的上扬,当地多轮管控升级——8日,上虞启动Ⅰ级应急响应;9日,绍兴全市启动Ⅰ级应急响应;11日13时起,上虞实施交通全域封控。

浙江绍兴上虞实施交通全域封控。 罗干天 摄

  “从我记事以来的30多年里,上虞从来没有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上虞人陈焕灿说,上虞正处在最吃劲的“战疫时刻”。

  战疫时刻,如临大考,上虞人开启“隔离”生活,自觉响应配合政府“把该管的人坚决管住、把该静的区域迅速静下来”的号召。

  鸭子、牛肉、白菜、萝卜、豆腐、大蒜、生姜、香干;鸡、肉、南瓜、洋葱、油豆腐、包心菜、两条鱼……这是上虞人张彩君家最近两次收到志愿者送上门的生活物资。据了解,当地正按照2天150元每户的标准,落实专人及时将生活物资送至居民家中。

  “吃饭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张彩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电话采访中说,生活物资送上门、定期做核酸检测,尽管他们正在居家隔离,但是心态很平常,“我们没什么担忧的”。

工作人员分拣、打包食材。 冯洁娜 摄

  当前,绍兴市特别是上虞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已经成为浙江省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成败的关键。

  身处其中,上虞人马耿回想起了2020年初武汉疫情暴发时的场景,“当时我们替别人着急,现在大家都牵挂着上虞。”他谈道,“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在心态上也更加成熟,没有了当初的恐慌,我们全家人都接种了新冠疫苗,家里口罩等防疫物资也都备用充足。”

  这些天,陈焕灿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了解最新的疫情动态。“面临疫情考验,大家的心态都比较平和。”在陈焕灿看来,“年纪大的人经历过世面,年纪轻的人信息灵通,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战疫,我们老百姓更要主动配合各项管控措施。”

  交通全域封控之后,上虞静了下来,上虞人的生活慢了下来。

  在家听音乐、看电视、做包子、种种花……张彩君的居家隔离生活并不单调。“小区的广播一直在提醒我们禁止外出,做好防疫。”她说,尽管疫情给正常的生活以及她从事的贸易生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全员核酸,成为排查隐患最有效的方式。家住上虞百官街道国大花园的葛建陶与老伴每天都接受工作人员上门核酸采样,“一次次检测结果阴性,让我们对上虞早日解封更有信心了。”葛建陶说。

  这是一场全城全民的战疫。封闭管理后,葛建陶所在的小区每幢楼都新建了微信群,由每幢楼的楼道办进行统筹,一有相关通知便会在微信群进行转达。“小区居民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可通过微信群求助,如‘点单’买药,工作人员会统一帮忙解决。”葛建陶说。

  随着管控逐渐升级,上虞人的生活圈迅速缩小。家住上虞梁湖街道倪家堡村的王先生告诉中新网记者:“大家足不出户,听党指挥,安心居家隔离,不给政府添乱,就是对这场战疫最大的贡献。”这些天,他虽然居家隔离,但仍心系工作,线上办公,期待疫情早日结束。

  居家隔离期间,让陈焕灿多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我在家陪儿子画画、认字、打篮球、拼玩具,还拍了短视频分享给幼儿园老师看。”他告诉记者,4岁的儿子已经对疫情、对病毒有了一定认知,“他还经常和我们说‘要勤洗手、戴口罩’,带他去做核酸检测时也很配合。”

  当前,上虞疫情防控正处在战事胶着的关键时刻。围绕“不外溢”“降总量”“早清零”目标,当地力争用最短时间彻底扭转战局、掌握主动、赢得胜利。

  “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还有你们;蓝色的口罩被汗水浸润,安全来自你坚毅眼神。”这两天,《浙世界那么多人抗疫》的短视频“刷频”了浙江人的朋友圈。

  “看到医务人员从凌晨到半夜一直在奋战,累了就‘以地为床、以天为被’,他们真的很辛苦,谢谢他们的辛勤付出,我相信政府一定能够尽快控制住疫情,我们每个人也要从自我做起,管好自己。”王先生说。

居民排队做核酸检测。 马耿 摄

  战疫,尚未结束。记者最新获悉,自12月5日至15日16时,浙江宁波、绍兴、杭州三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92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此次疫情也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疫情并未结束,防疫之弦不可松懈。”陈焕灿如是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全城百姓共同配合和战胜疫情的决心。”他也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虞”越。(完)

  • 相关阅读
  • 从职校生被抢空到职业教育扬眉吐气 还有很长的路

      从“职校生被抢空”到职业教育扬眉吐气 还有很长的路  发展职业教育,从个体层面来讲,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推进中国制造向中...

    时间:12-16
  • 奥密克戎来袭,我们如何应对?

      新闻1+1丨奥密克戎来袭,我们如何应对?  我国两大口岸城市——天津和广州,相继出现境外输入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作为国内首个应对德尔塔变异株本土疫情的城市,广州这次又将采取什么措施?《新闻1+1》关注...

    时间:12-16
  • 下基层只是为了当官向上爬?基层工作大学生现身说法

      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大学生“锦鲤”们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只为当官”“提前养老”“纯作奉献”三大偏见可以休矣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青年。然而,面对基层巨大的人才缺口,不少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在各...

    时间:12-16
  • 追记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六连下士李波

      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战友   ——追记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六连下士李波  在遥远的祖国北疆,有个叫八大关的地方,驻扎着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六连。这里背靠额尔古纳河,前依呼伦贝尔草原,一年有一半时间被...

    时间:12-16
  • “七块地”的难题将这样解

      “七块地”的难题将这样解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地力如何提升?  12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启动“沃田科技行动”,将聚焦我国东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

    时间:12-16
  • 电影工作者不能远离生活

      电影工作者不能远离生活  【文学艺术家心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嘱托和号召,让我们备受感动,深受鼓舞。“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时代,电影工作者一定要承担体现时代、表现...

    时间:12-16
  • 一本讲述建党百年成功之道的“大家小书”

      一本讲述建党百年成功之道的“大家小书”  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欣喜地读到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时间:12-16
  • 写出有中华民族筋骨的作品

      写出有中华民族筋骨的作品   【文学艺术家心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如果世界想了解中国,文学是必经之路。文学是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有效、最具民间性...

    时间:12-16
  • 育人路初心如磐 新征程奋楫笃行

      育人路初心如磐 新征程奋楫笃行   “同学们,我们现在所在的四牌楼校区梅庵,是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在有着119年历史的东南大学校园,“初心照梅庵 永远跟党走...

    时间:12-16
  • 精彩故事,展现思想伟力

      精彩故事,展现思想伟力  “短片巧妙地把道理和故事融为一体,把‘外边’和身边连在一起。”  “基层这些年发生的可喜变化,让我真正感受到思想的伟力多么巨大。”  “我是一位乡村小学校长,一个基层党员...

    时间:12-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