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两院院士评出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探火、空间站等入选

2022-01-18 10:49: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心目中,2021年的中国和世界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最重要进展成果有哪些?

  1月18日,由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北京揭晓。其中,首次火星探测、中国空间站等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两院院士评出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

1月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从遥远火星传回的一组精美图像。图为环绕器与火星合影。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6月11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悉,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3年全面启动论证,2016年1月批准立项。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历经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阶段,工程任务按计划顺利开展。

资料图: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显示航天员乘组报告进入天和核心舱的画面。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6月17日和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成功,顺利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神舟十三号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位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其间将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位及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到来。

  ——中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淀粉是“粥饭”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主要合成方式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来进行。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中国团队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11月18日下午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将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授予中国超算应用团队。这支由之江实验室、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SWQSIM)获此殊荣。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引入了一个系统的设计过程,涵盖了模拟所需的算法、并行化和系统架构。使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研究团队有效模拟了一个深度为10x10(1+40+1)随机量子电路。与谷歌量子计算机“悬铃木”200秒完成百万0.2%保真度采样任务相比较,“顶点”需要一万年完成同等复杂度的模拟,该团队SWQSIM应用则可在304秒以内得到百万更高保真度的关联样本,在一星期内得到同样数量的无关联样本,一举打破其所宣称的“量子霸权”。

  ——1400万亿电子伏特,中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际合作组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12个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PeV,拍=千万亿)的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揭示了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把粒子加速到超过1PeV的宇宙线加速器,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观测时代。相关成果5月17日发表于《自然》。

  ——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主导,联合多家研究机构通过3篇《自然》论文和1篇《国家科学评论》论文,报道了围绕月球演化重要科学问题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率铀—铅(U-Pb)定年技术,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岩屑中50余颗富铀矿物(斜锆石、钙钛锆石、静海石)进行分析,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30±0.04亿年,表明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延长了约8亿年。研究显示,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初始熔融时并没有卷入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富集“克里普物质”的特征,是由于岩浆后期经过大量矿物结晶固化后,残余部分富集而来。这一结果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岩石的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生热元素的主流假说,揭示了月球晚期岩浆活动过程。据悉,此次研究采用的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定年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珍贵地外样品年代学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至2050年粮食产量或将增加50%才能完全满足需求。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都为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为未来应对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发表于《细胞》。

  ——中国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4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中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摄氏度)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摄氏度)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可满足大科学工程、航天工程、氦资源开发等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项目的成功实施,还带动了中国高端氦螺杆压缩机、低温换热器和低温阀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一批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相关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的提升,在中国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低温产业群。

  ——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经过20年追踪研究,发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迄今唯一“超级害虫”烟粉虱,具有一种类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本领:其从寄主植物那里获得了防御性基因。这是现代生物学诞生100多年来,首次研究证实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转移现象。相关科研成果3月25日在线发表于《细胞》,并作为《细胞》封面文章于4月1日出版。这是中国农业害虫研究领域在《细胞》杂志的首篇论文,揭示了昆虫如何利用水平转移基因来克服宿主的防御,为探索昆虫适应性进化规律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新一代靶标基因导向的烟粉虱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全新思路。

  ——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量子不可克隆定律赋予了量子通信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安全性。而这一定律也决定了光子传输损耗不能使用传统的放大器来克服,使得远程量子通信成为当今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难题之一。量子中继和可移动量子存储是实现远程量子通信的两种可行方案,其共性需求是高性能的量子存储器。在量子中继方面,国际已有实验研究都聚焦于发射型存储器的架构,无法同时满足确定性发光和多模式复用这两个关键技术需求。可移动量子存储方面,国际上光存储的时间最长仅1分钟,无法满足可移动量子存储小时量级存储时间的需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研制出高性能的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在上述两条技术路线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一种基于吸收型存储器的多模式量子中继,并成功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相关成果于4月22日和6月2日分别发表于《自然—通讯》和《自然》。

  据了解,两院院士评选年度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这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28次,为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动态,以及普及科学技术起到积极作用。(完)

  • 相关阅读
  • 新冠病毒“物传人”风险多大?如何防范?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新冠病毒“物传人”风险多大?如何防范?  北京市和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在1月17日分别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各自通报了当地本土确诊病例的情况,均研判不排除经境外物...

    时间:01-18
  • 青海“十四五”将推进一批重大水源和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

      中新网西宁1月18日电 (张明 张添福)记者18日从青海省水利厅获悉,目前,青海省政府已印发《青海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配置,提出抓紧推进一批重大水源和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全...

    时间:01-18
  •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赵乐际主持会议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时间:01-18
  •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原标题: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赵乐际主持会议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

    时间:01-18
  • 北京邮政:加大国际邮件处理消杀频次

      记者从北京市邮政管理局获悉,目前北京邮政对国际邮件处理和投递环节、邮件和场地消杀、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工作进行强化。  (一)邮件进境口岸处理环节  一是严格按照国家邮政局印发的《疫情防控期间邮政快...

    时间:01-18
  • 关于最新进返京政策,12345回复来了!

      问题1:天津方向通勤人员每次进返京需要核酸证明吗?  2022年1月18日,北京市召开第26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环京地区通勤人员按照现有的规定继续执行...

    时间:01-18
  • 中国副外长:“台独”终将走向穷途末路,成为孤家寡人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18日在2022宏观形势年度论坛发表开幕特别演讲时表示,搞“台独”、闹分裂,台湾当局的路必然会越走越窄,终将走向穷途末路,成为孤家寡人,“邦交国”归零是早晚的...

    时间:01-18
  • 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成都开幕

      中新网成都1月18日电(单鹏)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8日在成都开幕,本次会议为期4天。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开幕会执行主席彭清华主持开幕会,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时间:01-18
  • 北京顺义航港大厦一文件核酸检测阳性

      中新网1月18日电 据北京顺义微信公众号消息,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日发布通报称,2022年1月18日6时许,顺义疾控在海淀阳性病例接触的阳性国际邮件的同批次货物——一份文件中检测出核酸阳性,接收该文...

    时间:01-18
  • 2022年各部门有啥民生“小目标”?清单来了!

      房子、票子、孩子……2022年,你对生活有哪些新期待?岁末年初,中央部门密集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制定一系列民生工作任务目标。  新的一年,你我的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一起来看这份清单吧!  “菜篮子”更满...

    时间:01-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