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这十年】山乡巨变 中国如何完成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2022-02-27 14:5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这十年)山乡巨变 中国如何完成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阮煜琳)“近1000万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惊世壮举,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资料图:航拍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街道田坝社区崇德小区移民安置点。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以前做梦都想不到能有这样的生活。”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街道新塘社区居民杨碧芬,在自家创立的秀坊里日前告诉中新社记者,以前在村里一年能手绣出一套苗族服装,搬出来后政府给配了缝纫机、锁边机,一个月就能做出1、2套,加上在社区公益岗位每月保洁工作的1570元(人民币,下同),现在每月的收入有三四千元。

  杨碧芬一家以前住在三宝乡干塘村,破旧的房子挂在半山腰,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等务农。三宝乡,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该乡也是全国唯一整乡搬迁的彝族乡。2017年,全乡1317户6263人全部搬出大山、住进县城。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十三五”时期,中国22个省份约1400个县近1000万贫困民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杨碧芬一家生活的改变也是中国近千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近亿贫困人口生活改变的缩影。

资料图:航拍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悬崖村”村民新家位于此地。 张浪 摄

  “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过上美好生活”,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而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首先就是要摆脱贫困、消除贫困,贫困的无法回避性,决定了反贫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项必须完成的使命,同样也是中国脱贫攻坚进程中一项必须完成的使命。

  “贫困的多维性、复杂性决定了中国脱贫攻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人人尽责,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政府、民众、市场与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才能最终完成。”雷明说,反贫困还是一项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需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完成的宏伟事业。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当时有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之下。进入21世纪,中国制定实施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政策新举措。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减贫进程加快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2011年,中国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在新的扶贫标准下,截至2012年末,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9899万。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时代。同时,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贫困形势,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减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经过脱贫攻坚战,中国贫困民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长11.6%。

  脱贫攻坚战不仅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使长期困扰贫困地区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等一系列问题得到解决,中国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资料图:当地搬迁民众在产业园区内企业工作。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是集搬迁民众居住和民族特色旅游景区为一体的旅游扶贫示范小镇,可容纳安置对象8000余人。当地政府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注重扶持后续产业发展,在阿妹戚托小镇旁配套产业园区,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确保搬迁民众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中国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产业就业帮扶等措施。国家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脱贫劳动力通过务工就业3145万人,比2020年底增长4.2%。

  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起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脱贫地区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指出,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继续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刘焕鑫强调,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地区面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通过发展来实现。要推动脱贫地区持续提升帮扶产业规模和质量,积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和增收。(完)

  • 相关阅读
  • 教育部: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为整体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近日,教育部决定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以下简称提质计划)。教育部将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对...

    时间:02-28
  • 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

      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奋进强国路·总书记这样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

    时间:02-28
  •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深刻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鼓舞和激励着全...

    时间:02-28
  • 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时间:02-28
  • 中国式民主为什么行得通、很管用

      中国式民主为什么行得通、很管用(人民论坛)  编者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怎样理解 “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为什么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

    时间:02-28
  • 干部状态新观察:基层干部有作为 乡村振兴动力足

      基层干部有作为 乡村振兴动力足(干部状态新观察)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回望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时间:02-28
  •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钟声)  重温“上海公报”精神,就要在历史大势中把握中美关系发展方向,就要秉持求同存异精神处理好两国差异分歧,就要坚持以一个中国原则处理台湾问题  今年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报...

    时间:02-28
  • 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四川大邑县新福村强党建引领乡村发展  一村富 村村富  本报记者 李凯旋  “我们一定要把土壤培育好,种出有机大米!”每天清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新福村党总支书记胡永洪都要去村...

    时间:02-28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分组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稿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27日全天分组审议拟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稿。  与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成员一致认为,十三届全...

    时间:02-28
  • 舵稳破浪行

      舵稳破浪行  【稳中求进看大势】   人勤春来早。  当下的中国生机勃勃,到处是一派繁忙生产的红火场景:汽车生产流水线上,全自动的机械手上下翻转,装配井然有序,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4倍;铁路...

    时间:02-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