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卫星看中国|第三期:减碳节能的中国贡献

2022-05-01 08:45:48

来源:新华社

  过去十年,中国人改造荒原、减碳节能、改善民生,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新华社制作了四期《卫星看中国》图文故事,让你从高空俯瞰这个变化中的东方国度。今天是第三期——《减碳节能的中国贡献》。

  中国植树造林GIF图

地点:中国

  解读:

  这是根据“归一化植被指数”制作、反映中国2000年到2021年植树造林变化的一张卫星图片。美国航天局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拉玛·内玛尼说,在观测到地球绿化面积增加后,研究人员最初以为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等环境因素促进了植物生长,但对卫星数据的分析显示,人类的绿化活动也有巨大贡献。(新华社记者周舟)

  青海绿色产业发展园区

地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解读:

  这是一个集光伏、风力发电和工业加工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其新能源发电区分为光伏发电园和风力发电园,分别位于恰卜恰镇城区以南的塔拉滩和以西的切吉滩,规划总面积4609.6平方公里(光伏发电园609.6平方公里,风力发电园4000平方公里)。

  这里是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也是目前全球一次性投入最大、单体容量最大、集中发电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群。

  园区内光伏、风电、光热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到2046万千瓦。按现有新能源装机容量计算,每年节约标准煤736.96万吨,减排烟尘941.46吨、二氧化碳2237.2万吨、一氧化碳1974万吨、二氧化氮84750吨。(新华社记者解统强)

  如东海上风电场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

  解读:

  近1200台风机矗立在黄海壮阔的海面上,日夜不停迎风摇曳,源源不断“吸风吐电”。

  作为亚洲地区首度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海上风电场,如东H6、H8、H10柔性直流海上风电场今年已累计并网发电超4亿千瓦时,相当于可节约标煤16.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万吨。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可支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接入,即通过对风力发电的全方位控制,使风力发电间歇性的特点不扰乱电网,就像在电力系统中接入一个完全可控的“水泵”,精准地控制“水流”的方向、速度和流量,弥补了常规直流输电只能控制“水流”方向 的局限性。(新华社记者何磊静)

  雄安高铁站

地点:河北省雄安新区

  解读:

  2020年底建成投用的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建筑面积47.52万平方米,巨大的椭圆形屋顶则是一座光伏电站,铺设了4.2万平方米光伏建材,年均发电量可达580万千瓦时。

  从高空俯瞰,毗邻白洋淀的雄安站就像荷叶上的一滴露珠,颜色使用蓝色渐变色,寓意“清泉源头,风吹涟漪”。(新华社记者高博)

  神华国能锦界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

地点:陕西省榆林市

  解读:

  这里是年产15万吨的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也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燃煤电厂碳捕集示范工程。工程已于去年6月底竣工投入试生产。

  据介绍,该设备利用复合胺吸附技术将二氧化碳解析出来,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驱油。近期规模大概在每天200吨左右,用这一方式可将石油采收率提高10%到20%,实现节水和降碳双赢。

  除用于油田驱油外,该工程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还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可用于工业和食品领域,制备甲醇、小苏打以及高值碳酸合成化工品。(新华社记者雷肖霄)

  塞罕坝机械林场

地点: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坝上地区

  解读:

  这里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森林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栽植苗木达5亿株,每年固定二氧化碳86万多吨,释放氧气近60万吨,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用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新华社记者高博)

  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

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

  解读:

  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2600公顷,地处塔里木河北岸,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性湿地。

  湿地公园以沙丘湖泊、鸟类乐园、荒漠绿洲、胡杨文化为特色。这里野生动植物丰富,包括多种珍稀物种,主要水生植物有芦苇、香蒲等,主要荒漠植被有胡杨和柽柳群系,野生动物有黑鹳、金雕、大天鹅、苍鹰、塔里木兔等。(新华社记者赵戈)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

  地点: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滨河大道

  解读:

  作为“蓝色碳汇”的红树林是植被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深圳湾滨海区的红树林湿地修复行动,保证了红树林总面积不再减少并逐步扩大,扭转了红树林湿地系统生态功能退化趋势的曲线。

  去年6月,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实践典型案例。(新华社记者马晓澄)

  策划:王进业

  监制:李志晖

  统筹:全晓书 卫铁民 山旭

  策划/文案:周舟

  卫星数据:王婷 冯春 王嘉栋

  编辑:李妍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

  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品

  • 相关阅读
  •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27例和无症状感染者6606例

      中新网5月2日电 据上海市卫健委微信公众号消息,2022年5月1日0—24时,上海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27和无症状感染者6606例,其中529例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转归,198例确诊病例和6548例无症状感染者在...

    时间:05-02
  • 广东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例

      中新网5月2日电 据广东省卫健委网站消息,5月1日0-24时,广东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3例(其中7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均为广州报告;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例,广州报告1例,江门报告1例。全省新增出院32例(境...

    时间:05-02
  • 山东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4例

      中新网5月2日电 据山东省卫健委微信公众号消息,2022年5月1日0时至24时,山东全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例,均在济南。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4例,其中济南27例、烟台5例、德州1例、菏泽1例。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

    时间:05-02
  • 总书记这样话奋斗

      本报记者 汪晓东 张 炜 段宗宝  “成就源于奋斗,胜利来之不易。回顾7年来不平凡的筹办举办历程,我们不仅在奋斗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在奋斗中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时间:05-02
  • 共同托举起家和国的美好明天

      共同托举起家和国的美好明天(新视角)  中国人历来将生育视为一件大事。《周易》中“天地之大德曰生”表达了对孕育生命的礼赞,“儿女双全”“儿孙满堂”则寄托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真挚向往。可以说,...

    时间:05-02
  •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多地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

      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关系千家万户。生还是不生?生几个?并非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影响家庭做出选择的,既有家庭成员的实际考量,也受经济社会环境种种因素的...

    时间:05-02
  • 开路先锋 勇毅向前

      开路先锋 勇毅向前(潮头观澜)  “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这10年的交通之变,让我们对“开路先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真切的体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

    时间:05-02
  • 编织农民幸福生活

      编织农民幸福生活(新时代新作为)  吃过早饭,湖北浠水县小金山村村民李焕春骑上电动车,沿着平整的村道到公司上班,“每月收入3000多元,挣钱顾家两不误,家门口就业真不错!”  2021年3月,李焕春所在的湖北...

    时间:05-02
  • 守卫在喀喇昆仑深处

      守卫在喀喇昆仑深处(我们这里的年轻人)  叶尔羌河蜿蜒流过喀喇昆仑,在峡谷深处孕育出零星的村落,热斯喀木村便是其中之一。与帕米尔高原上那些村落一样,热斯喀木辽阔、孤寂。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出发,...

    时间:05-02
  • 交通运输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合立体交通网日益完善

      交通运输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谱写新篇章)  路网纵横交织,航线通达全球,货物往来顺畅,出行舒适便利……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

    时间:05-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