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首届武夷论坛:赓续中华文脉 激活文明互鉴“源头活水”

2024-03-23 14:41: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武夷山3月23日电 (记者 龙敏 史元丰 文龙杰 肖玉笛 徐皇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800多年前理学大儒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

  以“‘两个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首届武夷论坛3月22日在福建南平朱熹园开幕,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问道文明与时代,激活全球文明互鉴“源头活水”。

以“‘两个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首届武夷论坛3月22日在福建南平朱熹园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问道文明与时代,为全球文明互鉴注入“源头活水”。中新网记者张斌摄

  传承:赓续中华文脉弦歌不辍

  隐屏峰下,朱熹在朱熹园完成了他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建设。朱熹70年的人生里,有40多年是在武夷山度过的。他在这里学习先贤理论知识,创立新儒学,完成《四书章句集注》的修改。朱子理学为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朱子等许多学者大儒汇集在此,以文论道、授课讲学,武夷山一度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朱子理学思想从蜿蜒的九曲溪一路奔流,汇入东亚文明的大江大河,对儒家文化圈产生了旷日持久的社会影响。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在视频致辞中指出,武夷山市历史文化厚重,历史上崇安、建阳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而朱子所代表的理学文化在近1000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把朱子文化的传承发展推向前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张立文说,中华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有其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密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都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深哲学与卓越智慧。通过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平台,朱子文化和儒学思想研究必将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前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生气蓬勃、辉光日新。

  千百年后,传承近千年的朱熹园内,全球学者云集,在此汲古润今、以文聚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朱杰人认为,在5000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灿烂文明。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理性就是创造人类的新文明,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启新:汇聚智识担负文化使命

  埋于历史深处的文化印记正逐渐被挖掘。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复建或新建的书院逾3000所,且呈日益增多、方兴未艾之势。中国朱子学会顾问、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朱清指出,书院复兴要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灵魂,使“继承传统”与“转化创新”融通并进。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不断延续从未间断的文明,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的文明,是一个能够包容其他文明相互形态互融的一个文明,又是一个始终坚持主体性的文明。”朱杰人表示。

  福建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陈祥健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深厚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承载。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返本开新,在不忘本来中加强挖掘、甄别与阐发,在融会贯通中掌握科学方法,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不断升华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孔新峰教授指出,“两个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对“第二个结合”展开深入研究,在思维方式、思想资源和理论高度上全面探赜“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优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兼具有效性和合法性的智识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在发言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谱写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绚丽篇章。回望来路,可以认识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探索历程的延续,对以往探索的历史总结,推进、拓展了回答和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22日在武夷山市揭牌成立,集学术研究、阐释、转化为一体,致力于集聚海内外优质学术资源,深入挖掘南平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等联培联讲联研学术品牌。未来,该研究院将整体性研究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当代价值,阐释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3月22日,首届武夷论坛在福建南平朱熹园开幕,吸引了中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奥地利、西班牙、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学院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中新网记者王东明摄

  融通:搭建全球文明互鉴桥梁

  当今世界,热点问题频发,地缘冲突加剧,单边霸凌肆虐,现有国际秩序面临挑战。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凝聚共识,促进共同发展,在本届武夷论坛上引发中外学者广泛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哈维尔·加西亚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指引。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内成都大学东方学院院长严翠恒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局之中,西方社会面临着个人本位模式的局限,应更加重视从东方价值中吸取智慧。东西方文化各有其优点、长处和局限性,彼此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构建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体系,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新加坡国立大学系统科学系教授阿利·卡德里认为,应对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气候危机等一些全球性问题,借鉴中华文明的一些行为方式和做法是有益的。

  有学者尝试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为破解全球性问题寻找新思路。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哲学、历史与国际研究学院研究院塔玛拉·普罗西克认为,这一点与西方不同,西方的霸权主义思想秉持一种本质化、非辩证的立场,在这一立场中,任何对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模式的抵触,都被视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中国则从理解、允许多样性、求同存异的立场出发。

  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探索为例证,黎巴嫩学者阿德汉·赛义德说,世纪之交以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已陷入颓势。然而在过去十余年,全人类共同面临发展挑战,对此中国发起了多项全球性合作项目和倡议,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相区别,这些倡议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的现代化经验。

  “当今中国正成为全球经济健康的‘守护者’之一,并引领了一种趋势,即在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国际现实中,各个国家都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经济科学系教授埃利亚斯·贾布尔表示,在武夷论坛,深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之中,相信我们定能找到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答案。

  丹山碧水,格物致知,近百位中外硕学鸿儒问道武夷。在传承与阐释中接续古今,在对话与互鉴中融通中外,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正为全球文明互鉴注入充沛生机,一同打开向世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广阔天地。(完)

  • 相关阅读
  • 多维度感受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 各行各业迎着春光“拔节生长”

    央视网消息:阳春三月,春暖花开。3月23日,《新闻联播》报道了农业、消费、能源、健康、交通、生态等领域的积极发展态势,结合一系列促发展政策的公布,中国现代化展现出万千气象,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乘风破浪。【...

    时间:03-24
  •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画好美丽中国“工笔画 ”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

    时间:03-24
  • 小小细胞的“未来”含金量——天津竞逐细胞产业新质生产力新赛道观察

    从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重大科技成果,到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挂牌亮相,再到京津冀特色细胞谷试验区崭露头角……小小细胞,正在渤海湾畔迸发出无限活力。昔日传统工业城市天津放眼长远、提前筹谋,将...

    时间:03-24
  • 乡村行·看振兴丨乡愁引客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琼海探索

    在海南岛的东岸,沿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进入琼海地界,彩砖琉璃瓦的村屋随处可见,窗沿房梁的彩绘讲述着琼海人早年“下南洋”的故事。在琼海的博鳌、潭门等滨海小镇,侨乡、海洋等文化元素为乡村沉淀了南洋乡愁和南海记...

    时间:03-24
  • 一线调研丨聚焦未来产业核心技术 陕西打造光子产业创新高地

    光子技术是基础性、引领性技术,也是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陕西依托自身光学科研基础,推动光子产业聚链成群,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走进西安高新区,这家光子企业自主研发的飞秒激光高端精密加工设备,正...

    时间:03-24
  • 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发布(政策解读)

    3月22日,商务部发布《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自2024年4月21日起施行。商务部服贸司、自贸区港司负责人表示,...

    时间:03-24
  • “中国乡村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绩”

    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乡村风光。爱德华摄随着中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不少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士,见证了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

    时间:03-24
  • 尊重民主多样性:来自第三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的声音

    ??3月20日拍摄的第三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现场。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记者翟翔)“中国的民主和治理是行之有效的,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

    时间:03-24
  • 创新科技引领新型工业化(香江在线)

    香港特区政府2022年底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实现香港“新型工业化”。一年多来,香港聚焦重点领域,着力引进重点企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协助本地制造业转型,紧锣密鼓推进新型工业...

    时间:03-24
  • 助力港澳实现更好发展(观沧海)

    近日,国务院批准增加陕西省西安市、山东省青岛市为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决定自2024年3月6日起,在西安市、青岛市为符合条件人员签发往来港澳“个人旅游签注”。截至目前,内地赴港...

    时间:03-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