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聚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致公党中央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2024-06-07 21:24: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6月7日电 题:聚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致公党中央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作者 岳依桐 吕妍 吴侃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近期,受中共中央委托,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率调研组聚焦“完善基础制度,疏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堵点”主题,赴四川省、山东省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有关部委和单位同志及部分专家参加调研。

  如何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地营商环境怎样?”“链主企业有哪些责任义务?”在四川绵阳,调研组走进主营电化学储能业务的绵阳高新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就该企业在带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频频发问。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致力于将上下游优质企业链接起来,推动资源要素有效利用,加速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山东淄博,调研组考察了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该企业自主研发氯碱全氟离子膜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并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日前率调研组赴四川省开展重点考察调研。图为调研组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调研。致公党中央供图

  调研组还考察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成都科创生态岛、山东五征集团、日照中央活力区规划展示中心等,并对四川和山东在以统一大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

  调研组认为,统一的大市场能够集聚资源、激励创新,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市场需求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的体制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如何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升内外贸一体化水平?

  高耸的龙门吊起降不停,各色集装箱整齐码放,转运货车穿梭往来,货运班列汽笛声不时响起……在四川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到处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调研组了解到,截至目前,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已累计开行国际班列超250列,年货运量超300万吨,运输货物包含日用百货、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产品出口至波兰、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

  调研组认为,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单纯追求内循环的大市场,要以国内循环为基础,更好促进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连通。在高标准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过程中,国际铁路物流港要继续完善货物集散功能和口岸服务功能,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在山东日照港,调研组考察了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场景。长820米的码头岸线,配备了8台桥吊、30台轨道吊、15辆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却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

  调研组了解到,日照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已开通80余条内外贸航线,可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调研组建议,日照港应释放一体化改革红利,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港口力量。

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日前率调研组赴山东省开展重点考察调研。图为调研组在日照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调研。吕妍摄

  如何畅通经济循环,疏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堵点?

  一座长廊横于碧水之上,波浪形的屋顶与荡漾的水波交相辉映。在日照,调研组参观了白鹭湾小镇,考察三产联动和城乡融合发展情况。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乡野荒地,经过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改善,同时以艺术为黏合剂发展现代农业和文旅产业,如今这里已成热门旅游地。

  调研组还来到日照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了解公共资源服务统一大市场有关情况,该中心建设了“不见面”网上开标大厅,推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转型升级、整合共享。

  调研组建议,聚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市场融合、区域市场一体化,构建均衡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体系;深化改革,清理各种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做法和规定;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赋能新质生产力。

  调研期间,调研组还通过召开座谈会,与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代表进行交流,从多层面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言献策,并计划在撰写调研报告时进行深入归纳总结,探索政策解决之道。(完)

  • 相关阅读
  • 俄罗斯外贸银行副总裁:人民币国际地位正在增强

    新华社圣彼得堡6月7日电(记者江宥林)俄罗斯外贸银行副总裁奥莉加·巴莎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说,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和储备工具的地位正在增强。巴莎表示,当前国际支付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人民币国际化。...

    时间:06-08
  • 综述|中国经验值得借鉴——多国专家点赞中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综述|中国经验值得借鉴——多国专家点赞中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社记者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地球的蓝色“心脏”,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的星球。多国专家学者和官员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

    时间:06-08
  • 中国速度、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出去” 中国高铁成为对外合作亮丽名片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塞尔维亚当地时间6月7日,中国研制的匈塞铁路高速动车组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泽蒙车辆段亮相。这是中国铁路技术装备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对接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

    时间:06-08
  • 专访夏泽翰:尊重各国文化,须将文物留在所属国家人民手中

    中新社北京6月8日电 题:专访夏泽翰:尊重各国文化,须将文物留在所属国家人民手中作者 曾玥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Shahbaz Khan)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时间:06-08
  • 中美青年以文化为桥增进相互了解

      中新社武汉6月8日电 (记者 马芙蓉)在中国青年帮助下,美国东北州立大学学生玛基娅·莱恩·普伊耶-迪尔因沃特剪出一张寓意吉祥富贵的中国传统纹样方胜纹,写下名字并装裱入框,“这是我第一次与中国学生一起剪纸,...

    时间:06-08
  • 《有问必答》新书首发式在京举行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高凯)由中国前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所著新书《有问必答》日前在北京图书大厦新书首发平台举行首发式。《有问必答》首发式举行。出版方供图  《有问必答》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人民出版社出...

    时间:06-08
  • 保护文物,传承文明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片

    从点点星火到满天星斗 文明是一条蜿蜒的巨流河刻划的痕迹精美的器物是时光的信使是星河的航标连接过去和未来中华文明 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百万年南稻北粟万余年兴都倡礼五千年社会分工 阶级演进交流凝聚 多元一体自然与...

    时间:06-08
  • 水云龙、铜梁火龙、楚雄彝绣……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织 非遗焕发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今天(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10日)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刮起了“国潮”风,许多非遗项目成了文旅“香饽饽”。但热闹背后,这些非遗却...

    时间:06-08
  • 新华全媒+|逐梦深蓝——天津市推进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化

    晴天碧海,阵风带着海洋的咸鲜气息。近日,由天津企业自主设计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经过超1300海里的远航,顺利抵达作业海域,并与提前布设在深海的锚腿进行连接。“海葵一号”是由海油工程...

    时间:06-08
  • 文化中国行|七份检察建议,助力这里申遗成功

    云南,普洱,景迈山。绿水青山,万亩古茶林,与傣族、布朗族传统村落交相辉映。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这申遗成功的背后,检察公益诉讼也做出了一份贡献。今天是文化和自然...

    时间:06-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