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籽籽同心 八桂同舟】在民族走廊上 探秘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和谐交响

2024-09-21 08:52:16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10周年。广西拥有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为展现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广西实践,央广网广西频道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民宗委推出“籽籽同心 八桂同舟”系列报道,聚焦民族工作决策部署与实践落实,展示八桂各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央广网贺州9月20日消息(记者梁瑜琳)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交界,为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民族走廊”中段核心区域,境内居住着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

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岭南百越文化与民族文化在贺州“邂逅”,不同民族、语言、习俗的各族群众,在新的环境互嵌共融,缔结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新气象新篇章。

在桂、湘两省(区)交界的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瑶族群众正在表演芦笙长鼓舞,现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央广网发 李成华 摄)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贺州市不断巩固和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以民族文化为引领,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推动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民族文化繁荣交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深入贺州市民族文化博物馆、黄姚古镇等地,探寻当地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故事。

“活化利用”博物馆资源 让文化润泽民族共同体

贺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多民族群众共融为特色,在贺州市民族文化博物馆里的一件件文物,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馆内设置有民族民俗文化、契约文书、民间文献、南方傩文化、康养长寿文化等11个专题展示厅,收藏着汉族、壮族、瑶族等各类民族文化实物4万多件。

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在向观众讲解民族服饰知识(央广网记者 梁瑜琳 摄)

在贺州市民族文化博物馆,记者注意到,康养长寿文化专题展示厅里,碗、缸、勺子、杯子、陶罐、牌匾等历史悠久的实物,都带着不同字体的“寿”。“器物里的‘寿’字的写法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100多种字体和造型。通过‘寿’文化上的多元字体,以及在食用器皿、陈设摆件、衣着配饰等不同器物上的呈现形式,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民族对文化符号、载体的共融,这也是早年间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体现。”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教师、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讲解员蒋娟说。

展示在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的“镏金长寿匾”(央广网实习记者 邓丽莎 摄)

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坐落于贺州学院内,是广西高校第一家国家备案的博物馆。近年来,该馆积极开发与保护特色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构建校城文化共建共享,将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了一大批志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学生。

“我们组建了‘南岭走廊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对‘潇贺古道’100个传统村落及其民族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并连续开展了4年‘潇贺古道碑刻拓片’社会实践活动,抢救了一大批民族地区村寨的历史碑刻。”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院长、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馆长刘永红介绍。

“文博热”持续升温,如何让博物馆教育落地生花?刘永红表示,博物馆将结合当下“文博热”的新趋势,进一步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提升博物馆展陈、研学品质,更好传播南岭走廊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利用高校科研优势,继续挖掘和研究文物中蕴藏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产出更多研究成果,让文化润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民族特色村寨+” 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本

潇贺古道位于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地带,是古代中原联通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民族在这里迁徙、流动、融合,多元的文明随人群涌动,在古道中沉淀和重塑。潇贺古道上至今还保存着临贺古城、黄姚古镇、富川古明城等一大批古村落和古建筑。

黄姚古镇全貌(央广网发 贺州市委网信办 供图)

黄姚古镇位于贺州市昭平县,有一千多年历史,现保存有300多幢明清时期风格的古建筑,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古民居村落。走进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只见群山环抱,街头青砖瓦黛,古建筑星罗棋布,散发着浓浓的古朴韵味。不少慕名而来的各地游人沿着老街古巷漫步,在带龙桥上打卡吹风,穿上民族服装旅拍,体验一场动感欢快的竹竿舞……

“古镇有古建筑、古树名木这些古色古香的风景,我们在修复保护的基础上,将传统建筑、民族文化、现代时尚融合在一起,培育了文旅新业态,为游客打造生活场景。”广西昭平县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秦彩艳介绍。如今,黄姚古镇在文旅深度融合下,正焕发新的生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2024年1至8月,黄姚古镇累计接待人数92.34万人,总收入达1838.78万元。

黄姚古镇风景古色古香,游客们乘坐游船赏美景(央广网记者 梁瑜琳 摄)

“除了风景秀丽外,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很吸引人。”黄姚镇党委书记李臣说,黄姚古镇里生活着汉族、壮族、瑶族三个民族,当地群众以春节、广西三月三、国庆、盘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文艺汇演、山歌对唱、竹竿舞、鱼龙舞、赛龙舟、放柚子灯等民族特色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民族村寨特色氛围,让民族特色在活动中更好地向游客们展示,以促进文化传承、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融合发展。

黄姚古镇,人们正在观赏壮族竹竿舞(央广网发 贺州市委网信办 供图)

作为昭平县的民族特色村寨之一,黄姚古镇还全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产业”“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民族特色村寨+人居环境”建设,充分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建筑,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开设系列节庆品牌活动等,促使产业体系和规模不断健全扩大。目前,古镇已发展星级酒店300余家,旅游民宿、餐饮店400余家,旅游特产店50余家,直接带动各族群众就业2000余人,让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

南岭民族走廊上的“三交”印记,激荡贺州文化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未来,贺州市各族群众将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昂首阔步新征程,同心共筑新未来。

  • 相关阅读
  • 搭建沟通服务平台 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

    昨天( 21日),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在京举办。此次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以“文化创新投资未来”为主题,旨在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

    时间:09-22
  • 青春华章|情牵两岸,台湾青年大陆漫行记

    两岸同根同源,情深似海。一群台湾青年跨越海峡追梦大陆。他们学新知、耕事业、勇创业,融入这片热土,共寻文化之根。每位青年以青春为笔,书写梦想篇章,他们的故事,如歌激昂,奏响两岸融合的青春华章↓↓↓...

    时间:09-22
  • 灰枣 蟠枣 赛蜜酥 新疆红枣品种知多少

    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新疆的红枣也即将迎来大丰收。新疆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新疆红枣皮薄肉厚,香甜醇厚的特质。为了让新疆红枣保持优势,挖掘更大潜质,新疆的农科专家...

    时间:09-22
  • 木垒发现雪豹出没

    近日,有人在木垒县博斯坦乡,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画面中只见一雪豹在山顶静静望向远方,模样看起来十分霸气。(2021年公布的画面)其实这并不是木垒县第一次发现雪豹。2021年深秋,新疆天山东部国有...

    时间:09-22
  • 阿勒泰如何激活马产业“链式效应”

    9月中旬,位于阿勒泰市郊的新疆阿尔泰马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牧场马术基地举办了一场友谊赛,一座标准化赛马场聚集了30多匹“宝马”,赛马者时而挥舞马鞭,时而发出指令,马儿你追我赶,奋力奔跑……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在...

    时间:09-22
  • “数”看75载现代农业谱新篇

    央视网消息: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有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仅2000多亿斤,2015年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此后连续9年稳定在13000亿...

    时间:09-22
  • 新华社经济随笔:在绘蓝图的接力中见证发展定力

    新华社武汉9月21日电 题:在绘蓝图的接力中见证发展定力新华社记者惠小勇、梁建强什么是发展定力?对不同的地域、城市而言,或许有着不同的注解。记者近期在武陵山区的一座小城走访时,找到了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个生动...

    时间:09-22
  • 文化中国行丨博物馆牵手“新技术”!沉浸式感受“活”起来的传统文化

    2022年7月,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馆,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4个场馆分布祖国的东西南北,共同保藏、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

    时间:09-22
  • 夏粮大捷,秋粮可期:中国粮食生产步入丰收快车道

    央视网消息:9月22日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当前,秋粮即将进入收获高峰期,这也意味着中国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我国粮食生产按季节分为夏粮、早稻和秋粮。作为全年...

    时间:09-22
  • 青春华章 | 点燃青年共鸣 唱响文化新声

    随着悠扬深沉的鼓声响起,六辆满载津门风情的小推车登台于舞台两侧,非遗传承人们熟练展示着传统技艺,青年演员胡先煦用一口纯正且富有感染力的天津方言,唱响了《津门谣》。9月21日晚,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

    时间:09-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