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文化中国行·山河弦歌丨这位“Z世代”女生,重新定义“穿在身上的史书”!

2024-09-21 08:49:09

来源:央视号

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对苗族同胞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过去,苗族先民曾多次迁徙,他们用针作笔,以彩线为墨,把越过的山川河流、经历过的纷争战乱绣进衣冠服饰。

化屋村村民、苗绣技艺市级传承人 杨文丽:由于没有文字,苗绣成为了苗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服饰上面的每一个花纹,都有独特的寓意。黄色代表黄河,绿色代表长江。七彩的颜色,代表苗族先民在迁徙的过程中,种植的植物颜色。服饰上绣的尖角,是战争时期女孩子绣的丈夫的兵器,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平安归来。刺绣也是每个苗家姑娘必备的生存技能,女儿小的时候妈妈给女儿绣,长大了之后女儿给妈妈绣,给婆婆绣,给一家人绣。

耳濡目染,懵懂少女成为苗绣专家

苗绣的制作工艺复杂,先要用纺纱机将新采的棉花纺成纱线,再用织布机织成布,随后还要经过开启织口,引纬,打紧,染布,绣花等多道工序。11岁的时候,杨文丽就已经可以给自己做一套完整的衣服了。

杨文丽:小的时候,我妈妈会剪一块很小的布,每天让我和姐姐来绣。针常常会扎到手。那时候就觉得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呢?很烦!后来长大了才知道,从小妈妈教给我这个东西,对于我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在苗寨,苗家姑娘出嫁时都要穿上一身纯手工绣制的嫁衣。为的是缅怀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先民。杨文丽清晰地记得母亲为自己绣制嫁衣时的情景。

杨文丽:我妈妈花了三年的时间,在灯光下面戴眼镜去绣。她有时候绣到很晚,绣到12点、1点钟左右她才睡觉。因为妈妈亲手给我绣的这个衣服,花了很多心思很多心血在里面,我觉得很幸福,但是又很心疼。

返乡创业,小作坊做成大工厂

2013年,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杨文丽走出大山,到浙江务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一家刺绣厂工作,一台刺绣机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

杨文丽:有一次闲聊的时候,就问那个师傅说,这个机器是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绣?那个师傅就说是啊,你想绣一个人,想绣你自己都可以。我就画了我们苗族的小的一个纹样给他。直接就是一两分钟的时间吧,就把我画的那个纹样全部绣出来。我就对这个机器感兴趣了。

深受震撼的杨文丽开始思考,是否可以买一台刺绣机,自己创业办刺绣厂,何况家里还有挂念的父母。2016年,杨文丽和丈夫揣着6万块钱回到家乡,购置了一台二手刺绣机,开设了自己的刺绣工坊。

不幸的是,这台二手刺绣机用了不到一年就报废了。

杨文丽:没办法,我又出去打工。这次我要买,我就要买新的。后来,在2017年在外面又买了新机器回来之后,我们的转运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新机器的助力下,他们开始接二连三地接到订单,生意很快有了起色。杨文丽也开始尝试转换思路,找到新方向。在新仁苗族乡的市集上,一块绣片市场价也就几十元,而一件成衣的售价在1000元以上。如果直接销售成衣,会不会更好?但不擅长制作成衣,成了摆在她面前的一道坎。

杨文丽:因为也没有学过裁剪、设计这些,就是自己在网上去搜索资料,买书,还跑到工厂里面去专门去学习缝纫,去那里面学习了有一个多月。然后就自己开始慢慢地去做,做坏了有四五十件的这个衣服的成品,后来才慢慢做出一件好的作品。

直播带货,助力跨越式发展

学会制作成衣后,杨文丽接到了越来越多的订单。在妹妹的建议下,她还办起了直播带货,除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还推广化屋村的特色文创商品、乐器、芦笙等。白天绣花,晚上直播,订单多的时候经常加班到晚上12点多,甚至通宵达旦。

杨文丽: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害羞,不知道怎么去跟网友们去交流,后来就是我的表妹,她带着我,用我们的苗语,我们当地的贵州话,还有就是普通话这3种语言都会在直播间里面轮流地说。直播带货比线下效果好很多,在线下,一年营业额也就十万。做了直播带货以后,前年一场直播,最高的时候一场就八万多块钱,将近9万。2个小时的时间是之前一年的营业收入。

开播三年多,她在线上卖出近5000套服装,2023年的营业额达到了200多万元。公司也从最初的5个人的团队、两台刺绣机,发展到了今天的63名员工、二十多台机器设备。

拥抱时尚,精彩传扬

杨文丽的厂区的办公桌上,几本时尚杂志十分引人注意,一边放着飞梭、纱线、织布机,另一边,设计师尤华银飞快地翻着杂志,用画图软件点石成金,把蝴蝶、凤凰、龙等设计元素,巧妙地融合到了各种产品上面。

尤华银:就像这个包包,我们看的就是高端品牌,借鉴他们的这些什么配色、材料什么的,我们再去做设计。

在杨文丽等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贵州黔西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创新转化工作,越来越多的绣娘用灵巧的双手,绣制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如今,通过先进的数字化设备来作支撑,让苗绣与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结合,实现了产业的倍增发展。中共黔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苗绣产业发展专班工作组组长 张敏介绍:“苗绣产业已经带动黔西1000多人就业,在去年实现产值4000万元左右。为了帮助苗绣企业研发创新,黔西市打造了苗绣数字化共享平台,集成各种色彩纹样,免费供企业使用。”

张敏:我们把我们黔西传统的这些纹样进行挖掘收集,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这些纹样,再结合我们时尚的元素进行一个提取。那么,我们在开发新的产品的时候,就可以用提取出来的这种与时尚潮流相融合的这种纹样。它既没有丢了传统,和时尚又非常地融合。我们市内的哪家企业,哪家作坊,他需要用他给我们申请,我们用授权的方式来赋予他用,他是不花钱的。

一针一线,指尖生“花”,那些关于季节、自然和生命的美丽传说,绣成了史诗,今天,又以时尚而富有生命力的方式,飞出大山,精彩传扬。

监制|高岩

编审|吴喆华

记者|罗光旭 陈春晓

编辑丨张小艳 谢磊

音频制作|周天纵

新媒体编辑|章宗鹏

鸣谢|黔西市融媒体中心

  • 相关阅读
  • 巧手匠心 筑梦强国——新时代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 杨桐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

    时间:09-22
  • 文化中国行丨秋分时节赏斑斓秋色 感受丰收喜悦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自2018年开始,秋分日还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戳视频,一起走进自然,欣赏斑斓秋色,感受丰收喜悦。...

    时间:09-22
  • 搭建沟通服务平台 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

    昨天( 21日),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在京举办。此次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以“文化创新投资未来”为主题,旨在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

    时间:09-22
  • 青春华章|情牵两岸,台湾青年大陆漫行记

    两岸同根同源,情深似海。一群台湾青年跨越海峡追梦大陆。他们学新知、耕事业、勇创业,融入这片热土,共寻文化之根。每位青年以青春为笔,书写梦想篇章,他们的故事,如歌激昂,奏响两岸融合的青春华章↓↓↓...

    时间:09-22
  • 灰枣 蟠枣 赛蜜酥 新疆红枣品种知多少

    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新疆的红枣也即将迎来大丰收。新疆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新疆红枣皮薄肉厚,香甜醇厚的特质。为了让新疆红枣保持优势,挖掘更大潜质,新疆的农科专家...

    时间:09-22
  • 木垒发现雪豹出没

    近日,有人在木垒县博斯坦乡,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画面中只见一雪豹在山顶静静望向远方,模样看起来十分霸气。(2021年公布的画面)其实这并不是木垒县第一次发现雪豹。2021年深秋,新疆天山东部国有...

    时间:09-22
  • 阿勒泰如何激活马产业“链式效应”

    9月中旬,位于阿勒泰市郊的新疆阿尔泰马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牧场马术基地举办了一场友谊赛,一座标准化赛马场聚集了30多匹“宝马”,赛马者时而挥舞马鞭,时而发出指令,马儿你追我赶,奋力奔跑……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在...

    时间:09-22
  • “数”看75载现代农业谱新篇

    央视网消息: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有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仅2000多亿斤,2015年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此后连续9年稳定在13000亿...

    时间:09-22
  • 新华社经济随笔:在绘蓝图的接力中见证发展定力

    新华社武汉9月21日电 题:在绘蓝图的接力中见证发展定力新华社记者惠小勇、梁建强什么是发展定力?对不同的地域、城市而言,或许有着不同的注解。记者近期在武陵山区的一座小城走访时,找到了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个生动...

    时间:09-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