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回望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法治之端 万事仪表

2024-10-01 20:56: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10月1日电 题:回望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法治之端 万事仪表

  作者 郭其钰

  西子湖畔,宝石山下,浙江杭州北山街84号院内,一幢依山而建的青灰色小楼朴素低调。一派湖光山色中,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在这里诞生。

  法者,治之端也。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五四宪法”起笔于西湖山水间,社会主义中国从此开启了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西湖边度过77个日夜,起草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宪法初稿也因此有了一个浪漫的名称——“西湖稿”。

  2016年12月4日,第三个中国国家宪法日,中国第一家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建成开放,向大众揭开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过程。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郭其钰 摄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进入陈列馆,毛泽东在赴杭途中说的这句话便映入眼帘。一座城市和一部大法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列馆还原了毛泽东当年起草宪法时的办公场景,桌子上的各国宪法文本和资料,印证了其“搞宪法是搞科学”的论断。馆内陈列的诸多宪法修改手记,也从细节处反映了宪法修订过程中的谨慎与用心。

  “在‘西湖稿’起草过程中,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条毛泽东都亲自参加讨论,对草案内容反复进行研究和论证,许多条款还是他亲自起草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党支部书记魏凌俊介绍。

  在陈列馆的讲解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宪法草案公布后,中国各界1.5亿余人参与了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

  “占国内人口四分之一的公民参与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陈列馆讲解员说。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获全票通过,史称“五四宪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韩大元从事宪法学研究30余年,致力于“五四宪法”研究。他曾花费十几年时间搜集整理“五四宪法”相关资料,足迹遍及海内外。

  “‘五四宪法’中有些条款,就是当时普通老百姓通过发电报的方式提出的修改建议,而当时一条电报就要花费一个月的工资。”韩大元认为,“五四宪法”无论在中国宪法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法律。

  如今,韩大元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捐赠给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生动再现了宪法背后的故事。

  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也许他们并不了解这座陈列馆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具有什么研究价值。但宪法理念、宪法精神确是逐渐深入人心。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有一位普法志愿者王玲,她退休后连续8年参与宪法宣传教育,累计讲解2000多场,服务观众超4万人次。

  数千字的讲解内容王玲熟记于心,当讲到宪法是中国的根本法时,她形象地比喻:“宪法是一棵大树的根,其他法律法规就是树干和枝叶。”当面向小朋友讲解时,她又会说:“宪法保障了大家受教育的权利,小朋友们好好学习就是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这里我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有了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特别是感受到了当时起草宪法的严谨。”俄罗斯姑娘黛莎就读于宁波大学法学专业,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民主制度并不陌生。

  截至目前,“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累计接待人数超240万人次。志愿者们把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讲给了千千万万人,参观者们又把宪法故事、宪法精神讲到世界各地。(完)

  • 相关阅读
  • 创意微视频|跨越75年的对话

      如果穿越时空,向75年前的中国人介绍今天的中国,该从何说起?  该如何向他们解释“今天吃什么”是个难题、逆袭的“华流”、“消失”的钱包?  75载,沧桑巨变,初心不改。  和75年前的中国人一样,今天我...

    时间:10-02
  • 中方:对中东局势动荡深感忧虑,反对激化矛盾扩大冲突

      中新社北京10月2日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日就黎以、伊以局势升级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对中东局势动荡深感忧虑,反对侵犯黎巴嫩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反对激化矛盾扩大冲突。  有记者提问,北京时间10月1日,以...

    时间:10-02
  • (中国新貌)“国宝”大熊猫:栖居更美境 云游更广天

      中新社成都10月2日电 题:“国宝”大熊猫:栖居更美境 云游更广天  作者 王利文 安源  “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以“黑白分明”和憨态可掬的模样广受世界喜爱,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

    时间:10-02
  • 中国首批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医疗队启程

      中新社沈阳10月2日电 (记者 王景巍)应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政府邀请,按照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部署,10月2日上午,由辽宁省承派的中国首批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医疗队从沈阳启程,执行为期1年的医疗援助任务。  辽...

    时间:10-02
  • 外交部发言人就黎以、伊以局势升级答记者问

      问:北京时间10月1日,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开展地面军事行动。2日凌晨,伊朗对以色列本土进行军事打击。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对中东局势动荡深感忧虑,反对侵犯黎巴嫩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反对激化矛...

    时间:10-02
  • 世界第一高楼亮起“中国红”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当地时间10月1日晚,位于阿联酋迪拜的世界第一高楼——828米的哈利法塔上演以中国国庆为主题的灯光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五星红旗亮相塔身,色彩绚丽夺目;哈利法塔下方的喷泉表演的配乐更换为...

    时间:10-02
  • 青春华章|以青春之名 唱响爱国之声

      岁月镌刻梦想,奋斗铸就华章。10月1日,新中国迎来75岁华诞。在广东这片热土上,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名,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为祖国母亲献上最诚挚的祝福。   红旗飘扬 青年心之所向   10月1日上午,...

    时间:10-02
  • 各地红色旅游景区持续升温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铸牢红色信仰

      央视网消息:国庆假期,红色旅游景区成为了游客的热门选择。   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在举办“初光·旭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物专题展”。在浙江嘉兴南湖畔,75名艺术工作者和75名少年儿童通过...

    时间:10-02
  • 文化中国行·我写家乡 | 我的家乡内蒙古——如此近,别样美

    本文作者:《新闻联播》主播 宝晓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它是来时的方向,亦是心灵的归宿我们离开家乡,是为了去看世界看过世界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家乡年少不觉家乡好,离乡方知乡愁长岁月流转 家乡巨变每一处...

    时间:10-02
  • 释放“假日经济”消费活力 “菜篮子”产品物丰价稳供应足

    国庆假期,是“菜篮子”“果盘子”产品传统消费旺季。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输车辆往来穿梭。记者了解到,目前新发地市场“菜篮子...

    时间:10-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