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焦点访谈丨“包袱”变财富!这些“闲置”都能“变现”

2024-11-22 08:52:41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年来,在基础设施领域,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闲置的存量资源,涉及土地、房产、无形资产等。如何盘活这些低效、闲置的存量资源,成为高质量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在9月26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提出要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等。

盘活闲置存量资源既是“稳增长”,又是“防风险”,更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抓手,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但该如何去盘活闲置的存量资源呢?

这两天,位于天津市红桥区的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新址大楼里,副总工程师彭学平和他的同事正在实验室,围绕一款新型低钙水泥进行持续研发,而这款水泥新产品的成功研发,正是得益于这座新投入使用大楼内先进的研发实验条件。

就在一年前,这个大楼还是一个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的楼宇。在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红桥分局,记者了解到,这座楼宇原为一家公司开发建设的科技大厦,原用地性质为工业,但因开发商缺乏产业导入能力和招商运营经验,2019年建成后便一直闲置。

其实,像这样因运营不善而导致闲置低效的土地和建筑在当前很多城市都不少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地方都因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或者市场经济竞争等因素影响,出现大批闲置存量资源的问题。未得到妥善利用的土地资源,闲置的工业厂房、商务楼宇、商业设施等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道“伤疤”。

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让一样的城市空间产生不一样的价值,盘活利用好闲置存量资源便成了一道现实课题。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孙景宇:过去为了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存量,现在来看这些存量中有一些已经不能够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城市建设需要从盘活存量开始,通过激活存量,重新整合要素资源,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从2023年开始,一场以“盘活存量 培育增量 提升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改革行动在天津市全面展开。红桥区这个闲置多年的科技大厦项目也迎来了曙光。

经过当地政府的积极协调,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有意购买这个项目作为自己的新办公及科研大楼,但是在具体推进盘活楼宇过程中,许多政策难题接踵而来。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红桥分局副局长 吴梅:项目原有的规划用地性质是工业用地,只能用于工业生产。但是水泥院项目作为科技研发型企业,更多需要科技研发。企业也提出需求,希望进行工业用地转换,由原有工业用地转化为商务用地,需要建设科技实验室,再调整容积率,在当时的政策来看操作难度比较大。

按照天津市以往政策,对土地用途进行变更的,涉及规划调整的必要性论证、编制调整方案以及公示、专家论证等多个步骤,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市场需求。类似这样的政策难题成为天津市许多待盘活项目推进中面临的堵点难点。

在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再开发专班,记者看到一个待盘活存量项目的问题清单,清单中对全市167个重点盘活存量项目中涉及规划资源领域要解决的发展诉求和问题进行梳理。红桥区科技大厦项目涉及的拟土地混合利用、用途变更等问题都被列入清单内。针对市场主体反映的共性诉求,今年年初以来,天津市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资源支持政策等6个文件,提出了18项规划资源领域的政策,为盘活存量提供政策支撑。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再开发专班负责人 张津诚比如针对市场主体提出来的一些土地混合利用的诉求,我们充分利用低效用地再开发的一系列政策,明确了土地混合利用、用途合理转换以及规划指标按需配置等一系列符合规划的情形。在满足这些情形的前提下,允许企业进行自主开发改造。

突破了政策难题,在产业准入、用地转换、容积率调整等全链条改革政策作用下,红桥区科技大厦项目审批整体时限被缩短至50天,成为天津城区内首个由工业用地转换为其他商务用地的产业用地项目。随着天津水泥院的入驻,这座一度闲置多年的楼宇,已经成为水泥行业集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技术装备等于一体的重要研发基地。

将闲置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仅仅是盘活工作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在“活”字上做文章。通过盘活,让闲置的资产,持续焕发活力,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与活力。那么究竟该引进哪些项目?什么样的项目又算是合适之选?成了摆在天津面前的新问题。

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副所长 董微微:盘活存量,不是把已有的闲置楼宇装满一些企业,就是盘活了,它应该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动能,新的增长动力,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这才是盘活。

在天津市南开区,距离南开大学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原名为科技广场的项目,该项目涉及8栋楼宇,2009年启动开发建设,最初定位是酒店式公寓、写字楼和一般性公寓。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功能定位不清、项目经营不善,2014年10月停工形成闲置,项目工程量仅完成70%。

为盘活8栋楼宇,充分发挥毗邻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优势,南开区积极走访高校和科研院所,了解发展诉求。在走访中不少高校反映他们有大量科技成果亟待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但面临空间场地、科转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

从2013年开始,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赵毓和团队持续攻坚,将蓖麻种子的油脂,催化转化成为可以燃烧的航空燃油。但由于缺乏匹配的企业化研发生产空间,这个成果一直被搁置,成了闲置的无形资产。

像赵毓这样,辛苦做出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合适的产业化平台,无法有效变成产品的情况,在天津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并不是个案。这让当地产生了打造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将无形资产与有形闲置楼宇相结合的想法。

天津市南开区科技局局长 李梓:南开区作为中心城区功能配套完善,所以把这8栋楼作为天开园核心区,发挥核心区的辐射带动和支撑引领作用,提高策源、孵化、服务能力。

2023年5月18日,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过去沉睡在大学和科研院所里边的科技成果、有价值的专利,这些待盘活的无形资产被有机填充到闲置楼宇中。同时,在天开园,记者看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投资咨询、技术合同认定、技术产权交易,甚至人才落户、入学就医等需求都能在综合服务大厅里得到解决。

赵毓也带领着团队入驻了天开园,在这里,他们的航空燃油项目有了产业化的科研、生产平台,不仅技术有了新进展,万吨级的工业化装置正在规划建设,目标是未来三年完成适航认证。

在天开园,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创成果、概念验证平台、科技金融等要素的导入,原来有些荒凉的闲置楼宇变成活力满满的创新之地,规模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在天开园,有形无形闲置资产的结合,“生金”效果还在持续。一年多的时间过去,这里科技初创企业已经超过2400家,累计投融资超过10亿元,获得订单超20亿元。

盘活存量育增量,激活潜力增动力。据统计,2024年以来:

天津市共盘活存量土地实现收入194.85亿元

盘活存量房产实现收入86.68亿元

盘活无形资产实现收入21.58亿元

闲置楼宇、老厂区摇身一变,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功能、服务群众生活需要的新平台、新街区。

但盘活存量工作错综复杂,涉及体制机制、资金利用、开发成本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地也在不断顺应市场需求和业态需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更多运用改革办法、技术手段,确保盘出真收益、好效果。

当地相关部门除了要遵循市场化原则,统筹协调存量资源,还要破解一些政策难题。同时还要让这些盘活的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样才能真正唤醒“沉睡资源”,让“包袱”变财富。发展中的难题,需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活起来”的不只是存量资源,还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天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编辑丨李静 方钢 武伟 陈庆滨 孙强 谢敏摄像丨徐鹏 刘功河 孙文啸 孙畅 于恩泽剪辑丨郑昱 张文庆 佟永杰

  • 相关阅读
  • 视频画报丨“黄金搭档”的握手——习近平主席的巴西利亚时间

      当地时间11月1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结束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活动后离开里约热内卢,乘专机抵达巴西利亚,开始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  20日上午,巴西利亚总统官邸黎明宫气氛热烈友好,迎接...

    时间:11-22
  • 【数说经济】巩固增强消费引擎关键动能

    消费一头连着千行百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消费动能是否强劲,对我国经济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消费恢复正在升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96亿...

    时间:11-22
  • 【地评线】飞天网评:答好让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必答题

    当前,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供暖季,季节性用能高峰期即将到来。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综合研判各方面情况,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资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城镇供热采暖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关乎千家万户...

    时间:11-22
  • 人民论坛网评|一条调水线何以焕发蓬勃生机

    一渠通南北,清流润万家。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十周年。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自2014年全面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752亿立方米,成为沿线44座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直接受...

    时间:11-22
  • 载人登月画面提前“剧透” 中国载人航天精彩可期

    央视网消息:11月21日,第六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在广东深圳开幕,载人航天相关领域800多名专家学者共议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蓝图。本届大会设置载人航天总体与共性技术、人员空间驻留及月球探测保障与人因工程技术等15个专题分...

    时间:11-22
  •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大冶刺绣:飞上太空的指尖技艺

    大冶刺绣是鄂东南大冶、阳新等地流传千年的传统民间技艺,也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小红是大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12岁起就跟着奶奶学刺绣,她独创出数种针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逼真、生动,并将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融...

    时间:11-22
  • 彰显活力!经济用电指标“电力满满” 新兴产业蓬勃向上动力足

    央视网消息:用电量被视为经济运行的“风向标”之一。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3%。稳步增长的用电量数据,不仅反映了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的积极态势,彰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也显示出经济...

    时间:11-22
  • 三叠纪大灭绝后陆地生态如何复苏?1.9亿年前“渝州生物群”揭秘

      中新网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发生在约2.01亿年前的三叠纪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之一。这一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影响证据较为充分,但由于化石记录稀缺,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仍不清晰。三叠纪...

    时间:11-22
  • 台胞刘德文“灵魂摆渡”大陆老兵 盼两岸越走越亲

      中新社北京11月21日电 (黄欣欣)“两岸民众本就是一家人,一定要多多交往、越走越亲”,台胞刘德文21日在北京的一场文化交流活动上表示。11月21日,台胞刘德文在北京举办的一场文化交流活动上发言。 黄欣欣 摄  当日...

    时间:11-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