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这届运动会,大不一样了

2024-11-26 19:40:07

来源:国家民委道中华平台

(一)

看完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感觉大不一样了。

作为中华民族大团圆的盛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创始于1953年。第十二届运动会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承办,近万名各族运动员报名参赛。

第一个不一样,就是首次实现了全国性体育赛事上的中华民族大团圆、“全家福”。

香港、澳门首次正式组成代表团参赛,台湾有关方面继续组团参赛,在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中首次实现大团圆。

这届运动会入场式上,香港、澳门代表团和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全部“到齐”,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团圆。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实际上,1991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的身影就活跃在赛场上。

1999年以来,香港、澳门已连续组织观摩团参加了7届盛会。

我们发现,这届运动会期间,香港代表团参加毽球、民族武术、龙舟3个竞赛项目以及舞龙表演项目。澳门代表团参加民族武术竞赛项目和舞狮表演项目。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参加押加、射弩、民族健身操3个竞赛项目以及2个表演项目。

这真是,两岸同属一家人,中华民族一家亲!

期待各民族同胞的精彩比赛。

第二个不一样,就是首次实现56个民族的运动员都能参加全部项目。

自1953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这场四年一度的相聚已上演12回。本届运动会集体项目和参赛范围继续扩容,汉族运动员参赛首次扩大到个人项目。

这届运动会既设置竞赛项目,也设置表演项目,充分体现群众体育的办赛精神。

赛事延续自2011年第九届运动会上取消金、银、铜牌,改设一、二、三等奖的传统,在保留适当竞赛性的基础上淡化锦标,尤其突出群众性和参与性。

用本届运动会组委会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在开幕式致辞中的话讲,就是“民族团结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最高荣誉”!所以,运动会的金牌,应该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主义底蕴,有利于各族儿女以运动会为契机,深入交流交融,共筑民族团结。

第三个不一样,就是通过这个民族大联欢的舞台、中华一家亲的盛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深入人心。

我们看到,最近这几年,中央越来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

要知道,作为一项重大原创性论断,从2014年5月领导人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2018年3月,“中华民族”这一表述首次写入我国宪法,再到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不断走深走实。

我们发现,历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都突出文化交流交融和民族团结互助。运动会作为我们各民族情感相依的纽带,让每个国人的手越牵越紧,心越靠越近。

当然,运动会项目设置更是精彩纷呈。荡秋千、打陀螺等比赛项目根植每个国人的孩时记忆,赛龙舟等团体项目贯穿每个中华儿女的节日印象,毽球等运动项目更是融入中国人休闲娱乐的日常图景……

这届运动会真可称是民族大联欢的舞台,中华一家亲的盛会。

(二)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这届运动会,恰恰就是一个增进文化认同的典范。

少林功夫、“劲舞”熊猫、民族歌舞、杂耍演绎……开幕式上,代表团的驻停表演引得观众掌声连连。

驻停表演是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浓缩展示了各地文化精髓,尽显中华文化之多元璀璨,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精彩。

以聚焦中华锦绣的节目《融情汇聚》为例,舞剧以黎锦、云锦、壮锦、苏绣、湘绣、京绣、蜀绣、粤绣等各族各地的“锦绣”为表达主题,串联展现各民族服饰、特色舞蹈。

要知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们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看到,跨越70余年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凭借积极挖掘保护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光推动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体育精神的彰显,还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的一个缩影。

这届运动会,更是一个展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大舞台。

诚然,各民族文化相通,正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

回顾历史长河,会发现,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

比如赛龙舟活动,最早本是源于南方先民的祭祀活动,用来禳灾祈福,后来成为全国各地群众广泛参与的竞技和文化娱乐活动。

盘点龙舟、秋千、射弩、民族马术等多民族共享的赛事项目,不难看出,他们大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过程中丰富的人文样态和生命精神,也传承了各区域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而成的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始终为咱们中华儿女建设共同家园、坚定共同身份、享有共同名字、实现共同梦想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据中国民族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第一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西藏代表团运动员蓝涛说,“看到国旗、会旗入场那一刻,自豪与骄傲在心底油然而生。”

开幕式上,当五星红旗在注目礼中冉冉升起,当《歌唱祖国》响彻南海之滨,当“同心之火”绽放琼岛之夜,跟大多数观众一样,我们都沉浸在这场56个民族共同奔赴的群众体育盛宴中,深感自豪,备受鼓舞。

新华社以“六大亮点”归纳本届盛会:“同心圆”概念贯穿始终、港澳台代表团齐聚开幕式、“点燃”海浪、科技赋能、民族服装惊艳全场、海岛风情“热辣滚烫”。

这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养成,其间既有中华体育精神的展示,更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弘扬。

(三)

最后,说几点感慨和观察。

一是,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为什么?

我们常说,要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其实,文化认同才是最本质的认同。

不难发现,这届运动会正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的真实写照。

比如,在开幕式上各代表团带来的30秒驻停表演中,抖空竹、秧歌等民俗项目,女子鼓技、“肉连响”等非遗文化,京剧、武术、古典舞等各类艺术形式同台展演,呈现的是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更是咱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气、神。

再比如,由国家民委中国民族博物馆、三亚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家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同期开展。

可以看到,出土于春秋早期虢国太子墓的青铜阳燧、汉代杂技倒立黑陶三足炉、唐三彩奔马马术俑等150余件珍贵文物次第排开。

其中,国宝级文物虎鸟纹青铜阳燧出土于春秋早期虢国墓,为距今2800多年前中国古人利用太阳取火的凹形反光器,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最早的照日取火工具。这次用青铜阳燧开启展览序厅,寓意闪耀不息的中华文明之光,点燃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火炬,照亮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织汇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同历史根基,到共同发展历程,再到共同的精神标志、文化符号,体育文化展将本届运动会的文化属性拉满。

二是,民族大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体现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具体场景中。

在一起,才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在一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赛会期间专门休赛一天,特别举办文艺表演和文化交流活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透过赛事这个窗口,各民族共享文化交流盛宴,共襄文化传承传播盛事。

细数下来,这届运动会共设竞赛项目18项149个小项、表演项目三大类170个小项,透过这一盛会,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鲜活风貌走入大众视野。

不难看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态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其背后正是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的真实写照。

从宝岛台湾到雪域高原,从塞北草原到南海之滨,各族儿女正以体育运动为纽带,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携手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华文明的璀璨华章,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勇毅前行。

三是,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届运动会展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我们发现,这届运动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背景下举办的首次盛会,也是继前不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又一次盛事。

这届运动会以“团结奋斗 扬帆征程”为主题,以“平等、团结、拼搏、奋进”为办赛宗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很明显,这是一场群众体育的盛会,更是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

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制作人吴艳感慨,“观众‘哇’的一刹那,我们还是很欣慰的。”

主创团队借助灯光设计、特殊装置等,利用激光反射、折射原理,献上一场“会呼吸”的光影盛宴,将空间有限的体育场打造成浩瀚星海,让观众彻底沉浸其中。开幕式上绚烂的电子烟花、节目演绎中的“山河海”等场景,无不在科技助力下实现。

我们不由感慨,这届运动会真的大不一样了!

中国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真正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和睦共处的国家。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14亿多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重要基础。

盛会之外,放眼全球,世界并不太平。

全球化退潮势头正劲,部分国家和地区战火弥漫,部分地区种族冲突危局延宕,包括英国法国等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内部族裔冲突时有爆发,部分地区长期民族分裂冲突不断……

要知道,中华民族能以前所未有的大团结姿态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我们的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密不可分。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我相信,只要咱们各族同胞由点滴出发,从小事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就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动力。

撰文:侯伟鹏

  • 相关阅读
  • 一根银针连世界——中国中医师的巴西之旅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周强(右二)在巴西接诊(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华社兰州11月25日电(记者多蕾)秋去冬来,在地处中国西北的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医师文新在工作间隙,还会时常和同事聊起万里之外那个美丽...

    时间:11-26
  • 外宾大咖看中国互联网:“推动世界迈向未来!”

    近日,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小新现场采访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高锐、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首席执行官洪曜庄等多位外宾大咖,快来看看外宾们都对中国互联网有何评价...

    时间:11-26
  • 中国天眼,断层式领先!

      11月2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了解到,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调试以来,发现的脉冲星数量突破一千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贡献了脉冲星领域多项重大成果,这对于理...

    时间:11-26
  • 从田间到餐桌 全民行动推动粮食节约

    央视网消息:1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进一步建立全链条粮食节约、反食品浪费常态化机制。和以往相比,本次进一步突出全链条推动粮食节约,也就是从田间到餐桌的一系列环...

    时间:11-26
  • 寒潮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防范寒潮影响?一起来了解

    央视网消息:本轮寒潮将持续到哪天?未来几天的天气将如何发展?相关情况来看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的介绍。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胡啸表示,寒潮天气过程将会在11月28日前后趋于结束,但是在结束之前仍要关注大风降温和强降雪天...

    时间:11-26
  • 添动能 促发展 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捷报频传

    央视网消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新型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11月25日在上海交付国外用户。这型船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新型货舱系统,一次运输量可满足一个城市一个月的供给需求,填补了中国在该船型建造领域的空白。新疆库尔...

    时间:11-26
  • 阅游一轴三带|景山瞰中轴

    景山公园为热爱北京的唐华德打开了一扇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大门。作为首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中唯一的外国面孔,他带我们一同感受北京中轴线的壮丽景象。打开一本书,便是一座城。“阅游一轴三带”微纪录片旨在鲜...

    时间:11-26
  • 中国银行原董事长刘连舸一审被判死缓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获悉,11月26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舸受贿、违法发放贷款一案,对被告人刘连舸以受贿罪判处死...

    时间:11-26
  • 和评理 | 中新真诚相待友好合作 共绘和平繁荣愿景

      应中方邀请,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24日起对中国进行为期6天的正式访问,这是李显龙在今年5月卸任总理后首次出访中国。他将到访江苏苏州、北京和上海,并出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预计此访将进一步加强中...

    时间:11-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