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引领中国文物事业稳步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

2024-11-28 09:0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文物灿若星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探索科学治理的经验与智慧。两者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保护文物的理念古已有之。礼刑并用,古代文物保护法制脉络初显。礼源于祀,自有氏族部落以来,敬天法祖,安祖于土,守祖于陵,宗庙社稷及祭祀随葬品具有超脱于一般物的地位,受到景仰礼拜,逐渐形成一套伦理道德习俗。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为保护祖先宗庙陵墓及财产,发布命令或出台律制,对侵犯者予以严厉惩罚。礼制与刑罚初步勾画出中国古代文物保护法制脉络,很大程度上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

  先秦时期即有禁止盗窃宝器、盗墓等规定。《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民,赖奸之用,为大凶德,有常,无赦。”“器”指国家重器、宝器,“盗器为奸”意即盗用国家宝物是奸诈的行为,应当受到刑罚。战国《法经》《秦律》均对盗墓罪规定了严酷刑罚。依汉律规定,不仅对盗宗庙御物者处以重刑,对盗掘普通人坟墓者也处以重刑。例如湖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盗发冢”与杀人、伤人致残、讹诈等同罪。《唐律疏议》沿袭上述规定外,还对埋藏物归属、盗毁佛像等作出专门规定,为宋元明清法律所沿袭。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政治腐败,法制疲弱,战事频仍,圆明园遭焚毁洗劫,敦煌藏经洞文书等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成为中华民族久难治愈的“伤心史”。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保护文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即注重对革命文物的征集保护。193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保存历史文献及古迹古物的通告》。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名胜古迹,应妥为保护。被接收的有历史价值或学术价值的特殊的图书、古物、美术品等,应开具清单,呈交各地高级政府处理。”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更是文物保护史上的卓然伟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发布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法令、指示和办法,建章立制,开启现代文物保护法制化征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明确了文物出口管理制度,是中央政府第一个有关文物保护的法令。《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地下埋藏文物的国家所有权,初步确立考古发掘制度。这些法令颁行后,珍贵文物流失情况迅速得到控制。1961年,国务院公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对文物保护管理作出系统制度安排。这是我国关于文物工作的第一部综合性法规,初步确立了我国文物保护基本制度。其中,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建设工程避让、出口管制等基本制度原则被文物保护法继承并沿用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物保护立法加快推进、砥砺深耕,文物法制建设迈入科学化、系统化轨道。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立“盗运珍贵文物出口”“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名胜古迹”两类文物犯罪。特别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将文物保护的法律地位以国家根本大法予以明确。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领域第一部法律,确立了文物保护基本制度原则,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法律武器,也为文化领域法制建设开辟了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文物保护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大规模城市改造对文物安全的威胁,盗掘古墓葬等文物犯罪日趋严重等。为及时解决这些问题,2002年文物保护法进行了第一次全面修订,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1991年到2017年,为适应文物工作新形势,文物保护法还进行过5次修正。我国文物保护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重视文化,厉行法治,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举措和力度加强文化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良法善治,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文物治理新篇章。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文物保护法进行了第二次全面修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总结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成果,依法推进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要求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把保护文物放在第一位,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化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理念。加强文物价值挖掘,支持开展文物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从严织密文物保护法律网,筑牢文物安全底线、红线和生命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完善,文物保护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不断扩充。土地管理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均对文物保护作出专门规定,全方位多领域共同守护文物安全。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文物事业新内涵新使命。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完善文物法律制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要充分认识文物保护法修订出台的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全面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强化责任落实,完善配套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依法保护文物意识,引领中国文物事业稳步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物新篇章。

  (作者为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8日 17 版)

  • 相关阅读
  • 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电 记者从退役军人事务部获悉,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28日回国。  28日上午,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烈士遗骸临时安置所共同举行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韩方对...

    时间:11-28
  • 首批240名中国籍涉赌诈违法犯罪嫌疑人被从柬埔寨押解回国

      中新网11月28日电 据公安部网站消息,11月28日5时许,随着三架中国民航包机先后降落在山西太原武宿国际机场,首批240名中国籍涉赌诈违法犯罪嫌疑人被我公安机关从柬埔寨押解回国。这是今年以来中柬警方开展的第二次包...

    时间:11-28
  • 赴韩接运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运-20已进入我国领空 空军两架歼-20伴飞护航

      新华社快讯:28日上午,赴韩接运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运-20已进入我国领空。空军两架歼-20伴飞护航。...

    时间:11-28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顺利“合龙”

      11月28日上午,在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  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

    时间:11-28
  • 忠骨还乡

    出征奔赴异国的疆场只为守护身后的家乡将思念揉进金达莱的花蕊随风寄给鸭绿江对岸的月光他说,只待山河无恙我便要回到亲人的身旁炮火割断了思念的凝望他以身躯铸成祖国城墙他说,我亲爱的战友我已看不到和平来临的日子请...

    时间:11-28
  • 同心圆 · 三亚夜话 | “家园”展的共同体叙事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

    时间:11-28
  • 专家学者建言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南海资源开发

      中新网三亚11月28日电 (记者 王子谦)第五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正在海南三亚举办,在27日举办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与南海资源开发”座谈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建言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南海资源开...

    时间:11-28
  • 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今日回国

      中新网沈阳11月28日电 11月28日上午,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烈士遗骸临时安置所共同举行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韩方对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装殓,再次向我国移交4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495...

    时间:11-28
  • 人社部、最高检、中共辽宁省委追授潘非琼同志“全国模范检察官”等称号

      中新网沈阳11月28日电 (李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共辽宁省委27日在沈阳召开追授潘非琼同志称号命名表彰大会,追授潘非琼同志“全国模范检察官”“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1月27日,最高人民...

    时间:11-28
  • 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今日回国

      11月28日上午,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烈士遗骸临时安置所共同举行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韩方对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装殓,再次向我国移交4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495件遗物。  装殓仪式...

    时间:11-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