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 | 芜湖“四普”:细针密缕绘文物地图

2024-12-06 21:05:00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立足文物本体 “玩转”技术赛道

今年3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各地“四普”的实地调查成果不断刷新数据,为文物事业发展夯实地基。

在芜湖,截至12月2日,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719处,“三普”复查完成率84.49%;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7处。文物普查员们翻山越岭访遗珍,细针密缕绘“地图”,丰富了文物内涵,拓展了保护对象。

定位、测量、采集标本……上午8点多,芜湖市繁昌区文物普查员崔炜和同事们,早早地就穿行在田间荒野、高山密林间,开始了新一天的“摸家底”工作。首次参加文物普查工作的崔炜,已经为91处文物确定了“身份证”。

不久前,根据线索,崔炜等普查员来到繁昌区平铺镇的一座寺庙中,最终确认了摩崖石刻的位置。测绘技术人员手持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终端,采集坐标数据,同时通过全站仪、无人机等设备,完成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测绘和照片拍摄。崔炜则在石刻附近仔细寻找地表遗落的石块、残片,研判文物年代。

“很多田野文物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部分古遗址、古墓葬所处位置甚至无路可达。不过这些困难对于普查队来说都不算什么,他们最担心的是‘三普’时坐标定位误差较大,时隔十几年后,文物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少数文物的准确位置难以确定。”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汪发志说。

芜湖市采取“文物专业技术人员+镇村干部+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的方式,组建7人至8人的调查小分队,保证一线队伍满足“四普”技术要求。汪发志告诉记者:“这样的队伍组成比较科学,能充分发挥第三方的技术优势,让采集到的文物信息更全面。”

普查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采集文物标本。但在实地调查中,由于地表植被茂盛、地面建(构)筑物增加、文物周边环境发生改变等,很多时候文物标本没有那么容易找到。“所以我们不仅要有懂技术的人,更需要有文物考古专业人员全程参与。”芜湖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汪天友认为,普查工作要“以我为主”,借助但不能依赖第三方。

如何在草木丛生、落叶遍地的遗址上,采集到不同时期具有显著年代特征的红陶、夹砂陶、印纹硬陶等文物标本?普查员们不仅要练就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还得有和标本任务“死磕”的顽强和坚持。

和“三普”相比,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依托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等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技术标准和规范,升级更新了全国统一操作系统。“针对这些新变化、新要求,我们要确保每位普查员对技术标准和规范、任务目标了然于胸。”汪天友说。

完善基础信息 清晰阐述价值

走进芜湖市湾沚区文物管理所,办公桌上的一份文件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彩色的笔记和标注,这是当地文物管理所所长陈尚前为湾沚“四普”登记表所做的审核记录。

“我们普查工作前期进度较快,文物点位都跑了一圈了,但我得确认数据的质量。”陈尚前说,“四普”对于数据质量要求相当高,所以不图快,贵在准。

湾沚区在这次文物资源大盘点中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把控机制,坚持“边调查边录入,边审核边完善”。陈尚前告诉记者,湾沚区已经进行到“四普”数据录入的第二轮审核。整个普查队明确分工,由专门人员对图片、文物基础信息等进行分类审核,陈尚前自己则负责文物简介的撰写、打磨。

“不要小看了这些文物介绍。这些介绍可以反映出文物的价值、背后的故事和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今天的保存状况,这对于做好保护传承、赓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意义。”汪天友认为文物介绍应由专家学者团队负责。全面系统阐释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可以唤起更多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实地调查相结合方式,芜湖市建立“市协调、县负责、镇参与、村配合”的责任体系,全面查清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及时录入普查系统。市文物保护中心、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市级机构为主体,邀请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志愿者,组建业务指导组,分地域片区驻点指导,进行质量全程把控。

谁普查谁签字,谁审核谁签字,芜湖建立健全普查纸质档案签字留名机制,对文物负责,对历史负责。

普查队员在实地调查历史建筑。(武文葆 摄)

普查队员“多跑” 文物利用更“活”

芜湖市“四普”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即使‘四普’的阶段性工作完成了,咱们文物工作者也要多动腿、再跑跑。”芜湖市文保中心刘鹤群认为,文物系统工作者在实践中锤炼自身本领,各相关部门也应以普查促提升,以科学治理推动文保整体重塑。

“古物服务于今人。现阶段的实地调查、信息录入、建立市级文物资源数据库,只是前半篇文章,如何持续推动文物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谋划的普查后半篇文章。”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市普查办主任高仇斌说。

文物的价值体现在“活起来”。近年来,芜湖市推动一系列重大文保行动,建设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让老芜湖海关等历史建筑,繁昌窑、人字洞等历史遗存逐渐成为鲜活的文化“记忆点”……

“把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印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利用起来。”高仇斌表示,接下来,芜湖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将强化文物安全监管和价值阐释“两项能力”建设,更加自觉地推动文物合理利用、服务发展和博物馆公共服务“三项创新”,紧紧围绕文物赋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探索基层文物科学治理的芜湖路径。

  • 相关阅读
  • 国台办:强烈谴责民进党当局伙同岛内特定媒体、网军进行网络霸凌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电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6日应询表示,民进党当局伙同岛内特定媒体、网军对大陆高校师生赴台访问团成员祝贺“中国台北队”进行网络霸凌,岛内民众普遍表达愤怒和不齿,我们予以强烈谴责。  有记...

    时间:12-06
  • 广西友谊关、东兴口岸创建国际卫生陆港通过验收

      【东盟专线】广西友谊关、东兴口岸创建国际卫生陆港通过验收  中新社南宁12月6日电 (赖宇丹 覃凤葵 黄雅玫)广西友谊关、东兴口岸12月6日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测评验收,成为国际卫生陆港,是中国首批获此殊荣的陆路口...

    时间:12-06
  • 民进党当局“去中”又出新招 小动作不断害了谁?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电 (张杨彬)据台媒报道,民进党当局近日下令修改台湾军校课程,以“世界历史”取代“中国现代史”,另缩减《孙子兵法》部分,新设“人权与民主发展”等科目。这再次引发了关于“去中国化”问题的讨论。...

    时间:12-06
  • 海峡两岸美食展三明沙县开幕 台湾小吃展位人气旺

      中新网三明12月6日电(叶秋云 雷朝良)台湾花园夜市铜锣烧、台湾深坑泡菜臭豆腐、台湾拇指生煎包……6日晚,“‘一碗福建’福味来”2024年福建文旅美食推广季暨“食尚两岸·香聚沙县”海峡两岸美食展在福建省三明市...

    时间:12-06
  • “我在大陆·天气晴”:台湾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泉州行

      中新网泉州12月6日电 (吴冠标)6日,“我在大陆·天气晴”活动在福建泉州举办,十余位台湾青年自媒体创作者走进泉州这座“世遗之城”,用笔触和镜头记录古城风光,感受泉州魅力。  当天,台湾青年们首站踏入中国闽台缘博...

    时间:12-06
  • 国台办: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 “中国台北队”的用语没有任何问题

      12月6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答记者问。  问:台陆委会日前称,大陆高校师生访问团成员受访时使用“中国台北队”是不妥当的发言,后续将“行政调查”,可能会要求主办单位一段时间内不得再邀请相关团体抵台交流,禁止期限...

    时间:12-06
  • 梵译藏文学史料整理及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研究项目开题

      中新社西宁12月6日电 (记者 孙睿)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梵译藏文学史料整理及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开题论证会6日在青海师范大学举行。  项目首席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扎布在论证会上介绍,该项目目前已...

    时间:12-06
  • 《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即将在中国科技馆向公众开放

      中新网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12月6日对外宣布,《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即将于12月7日起在该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海报。中国科技馆 供图  《...

    时间:12-06
  • 大雪 | 围炉煮茶闻暖香,且喜人间好时节

    00:10仲冬伊始大雪节气倏然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市民在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冒雪出行。图源:新华社此时节,北国大地已化身银白世界岭南一带却依然风和日丽、草木葱茏远眺秀美羊城。...

    时间:12-06
  • 加力降本增效 助力物畅其流——多地铁路物流一线发展扫描

    物流业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社会...

    时间:12-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