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吉林大学:致敬先生 传承“北上”精神文脉

2025-01-10 11:29: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长春1月10日电 题:吉林大学:致敬先生 传承“北上”精神文脉

  作者 李钊 金乔

  2024年11月15日,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在出席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时,向大家推荐了一本好书——《先生向北》,并称赞,“我看了两遍,很受教育。”

  受到省委书记亲自点赞的《先生向北》,记录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匡亚明、唐敖庆、于省吾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扎根东北大地,坚志而为、勇于开拓的一段历史。

  作为先生“北上”的主要汇入地,吉林大学也是《先生向北》作者鲍盛华求学之所,两者渊源颇深。

  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为《先生向北》作序,“如今,在吉林大地上,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名校……都可以感受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浓浓的文脉”。

《先生向北》同名话剧在吉林大学前卫校区鼎新大讲堂公演。(资料图) 吉林大学供图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23年,由吉林大学自导自演的同名话剧《先生向北》就已风靡全校,公演至今,场场爆满。

  致敬“先生”

  为“向北”先生们建塑像、命名楼宇是吉大一项传统。走在吉大校园里,依然会不经意地走过唐敖庆、公木(张松如)、王湘浩等先生塑像,不论你是否上过先生们的课,崇敬感都会使你驻足景仰。

  匡亚明塑像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龙每天必经之路,每次走过都会不自主地慢下来,“匡亚明先生是吉大的精神象征,他就这样静静地坐在这里,默默地望着校园和过往的师生们。”李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先生向北》一书,用充满深情的文字,将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为东北文化赋予了一种新的精神气质。

  在李龙看来,“北”不仅仅代表空间和方位,更指代一种精神,吉大将这种精神凝练为16个字的“北上精神”:听党召唤、至诚报国、扎根东北、兴教育才。《先生向北》也更让他参透“道不远人”的道理,“唯有脚踏实地去求索,以人为本去做学问,并且把个人的事业同家国情怀结合到一起,方能行稳致远,并获得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先生向北》为读者展现了一部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在国家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有这样一群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扎根辽阔的东北大地,使东北文化显露出一种雄伟高致的气象。

  致敬吉大,致敬吉大的先生,这是李龙读完《先生向北》内心发出的真实声音。“书中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东北知识分子群体的考察和追忆,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同新中国成立之后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历程交织在一起。”

  人才强校

  文化的建构、文脉的传承,这是吉林大学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而对优秀人才的求贤若渴,是驱使吉林大学不断挖掘、邀请和善用人才的主要动因。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吉林大学近年来围绕“引才、育才、留才”方面出台一系列制度举措。

  围绕“如何开展人才工作”,记者专访到吉林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蒋磊,“我确信,这将是吉林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宝贵契机。”

  公开数据佐证了蒋磊的观点,在《自然》杂志最新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长春从2022年的第35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31位,位列东北城市之首。

  成绩源于以吉林大学为代表的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体智慧。2022年吉林大学就将“人才强校”提升为核心发展战略。在当年5月召开的吉林大学人事人才工作会议上,张希校长讲述了吉大建校初始请人才“北上”的故事:匡亚明校长“三顾茅庐”聘请于省吾教授来校执教,王湘浩院士说服孙以丰、王怀柔老师来吉“创业”,这些鲜活的例子,让蒋磊印象深刻。

  2023年,《吉林大学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核心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发展和服务保障。

  在传统意义和特定环境下,东北被认为“极寒之地”,南下是人才流动的大趋势。为改变人们对于东北的刻板印象,吉林大学专门设立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体系,在吉林省人才政策加持下,突出学校引进人才政策的比较竞争优势。

  “高性价比的房价、人才公寓、医疗体检的绿色通道、配偶安置、优质的子女教育、专项博士生指标和高起点的专业技术职务,吉林省和吉林大学全力为高端人才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服务保障,这也是吉林大学人才引进的差异化优势。”

  接受采访时蒋磊对记者说,“主动出击请人才”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每年吉大人才工作办公室都会组建由各学院院长、副院长组成的招聘团组,赴顶尖大学所在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才招聘,宣讲人才政策、发出吉大声音。同时积极发动学院充分利用各类学术会议发现人才、接触人才、了解人才、引进人才。

  拓疆“未知”

  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以浓厚的科研氛围留住人才,是吉林大学探索出的一条人才创建之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学校充分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引进人才、通过大师+团队+大项目引进人才,发现并引进因年龄和职务变动而流动的顶尖人才。

  在高端人才培育方面,吉大更是下足工夫,创建了全流程、贯穿式的科学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吉林大学原功勋校长匡亚明教授和唐敖庆教授名字命名的“匡亚明/唐敖庆学者”人才岗位体系,也成为吉大吸引人才的“制度名片”。

  吉林大学摒弃常规,弱化“称号”和“身份”,强调岗位贡献,杜绝简单量化评价,通过设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激励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不同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吉林大学科研院院长、国家特聘教授常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更好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吉林大学不断挖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潜力,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构建了“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特色科技创新体系,获批了包括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下探测关键技术与仪器”在内的多个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在吉林大学,浓浓的科研氛围是一种内在气质,在“未知”领域不断拓疆,是吉林大学始终保持科研先进性的途径之一。

  位于长春解放大路和同志街交会的前卫北区理化楼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时任吉林大学校长的匡亚明亲自规划指导设计,并提出“大楼必须展示出高等学府的英姿,要让人有神圣之感”。时至今日,这种敢为人先的治学魄力仍令人肃然起敬。

  现在,理化楼既是历史文物,也承担着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化学学院两个双一流学科教学实验楼的重任。

吉林大学前卫北区理化楼红漆木门庄严厚重。 李钊 摄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摇篮与人才培养的高地,在推动原创基础研究和深化前沿探索领域的基础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毅表示,我们积极倡导并激励科技工作者铭记红色历史,传承并弘扬北上精神,勇于踏入未知的科学疆域,致力于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风骨传承

  历经近80年的风雨兼程,“北上精神”已逐渐演变为吉林大学的精神气概。一位哲人曾这样评价吉林大学哲学系,“这里不仅是有哲学课的地方,还是真正有哲学的地方。”

  “伴随我国向现代转型的,是无数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的知识分子可歌可泣、勇于探索、赤诚报国、不断前行的历史。”李龙说,在这些“北上”的先生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气淋漓、不断创造的艺术精神,体现了生生不息、积健为雄、气韵生动的美学精神,也体现了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所说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特质。

  将《先生向北》改编为舞台剧,亦是对美学精神的致敬与传承。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金光旭见证了同名话剧的创排、公演和火爆。

  “吉林大学涌现出很多具有‘大师’风骨的先生,编排了《黄大年》《唐敖庆》《白求恩》等原创话剧,《先生向北》也是不可多得的好题材,‘北上精神’更是鞭策吉大人不断奋发前进的动力。”

  金光旭回忆,首演就大获成功,之后场场火爆,进不来大家就站在门口看两小时。每场演出结束后,伴随女生合唱“先生向北,先生向北。繁花嫩叶,伴岁月轮回……”的音乐响起,观众自发起立,掌声经久不停,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湿了眼眶。

  其中,于省吾扮演者,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何均欣的感动来得更为直接。

  “深入了解和演绎于省吾先生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对学术研究那无比纯粹的热爱和执着。他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深耕细作,不畏艰难,一心只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何均欣对记者说,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和师者担当。

吉林大学历史名人纪念馆展现六十余位先生在吉林开展教育事业的创业故事。 李钊 摄

  吉林大学还在距理化楼百余米之遥的东中华路修建了“吉林大学历史名人纪念馆”,展现一代文人雅士饱满的生命情趣,传承“北上”的精神文脉。

  纪念馆大门以质朴的红砖砌成,正上方是棕底金字牌匾,进入院内从左至右依次是陈先周、李四光、林枫、饶斌、江一真、任抟九六位拓业先贤纪念雕像,馆内以文字、视频、书信等实物重现吉林大学六十余位先生在吉林开展教育事业的创业故事。

  雪后的长春,空气中弥散着丝丝凉气。东中华路上,纪念馆参观者为长街带来暖的气息。纪念馆正门外,一棵不粗但挺拔的黑松高高耸立,任凭雪压风吹岿然不动,像极了北上先生们不屈的风骨。(完)

  • 相关阅读
  • 公安部:2024年共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2万起

      中新网1月10日电 10日,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张明在发布会上介绍,公安部持续将打击涉食品安全犯罪作为工作重点,2024年全年共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2万起。  张明指出,针对食品领域犯罪问题,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

    时间:01-10
  • 公安部:缅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团案件陆续进入诉讼环节

      中新网1月10日电 在公安部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张明介绍,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抓获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5.3万余名,彻底摧毁臭名昭著的缅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团,临近我边境的缅北地区规模化电...

    时间:01-10
  • 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 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党中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

    时间:01-10
  • 贵州省委巡视组正厅长级巡视专员申勇接受审查调查

      中新网1月10日电 据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消息,贵州省委巡视组正厅长级巡视专员、一级高级监察官申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1-10
  • 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蔡光辉接受审查调查

      中新网1月10日电 据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消息,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蔡光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1-10
  • 王毅同尼日利亚外长图加尔会谈

      当地时间2025年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阿布贾同尼日利亚外长图加尔举行会谈。  王毅表示,尼日利亚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非洲大国,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在非洲和平发展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时间:01-10
  • “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有赖于一个更好的美中关系”

      “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有赖于一个更好的美中关系”——访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25年美中关系有可能迎来新起点。美中承...

    时间:01-10
  • 人民警察,节日快乐!

    TA是谁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

    时间:01-10
  • 带着职称去就业

    校准、焊接、检验……生产旺季,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众翌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排排机械手臂上下舞动。 “下一批产品参数调整,就找小王工。”老员工嘱咐新员工。 “小王工”说的是公司的工艺工程...

    时间:01-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