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车窗内外,流淌的生活(文思)

2025-01-11 08:3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天晚上,在上海西郊某个酒店门口,一位大哥上了我的出租车,目的地是不远处的江桥批发市场。晚上到凌晨,是这座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最忙碌的时间,但是大哥并没有下车,而是让我到周围的街道转悠,并嘱咐我开慢一点。大哥望着窗外,喃喃地说:“变了,变了,这里变化太大了……”随后,他给我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大哥是山东人,多年前在这个市场做生意。那年,他损失了一笔巨额货款,而这些钱大多数是他借来的。当时他的孩子刚刚降生,自己却不断被债主找上门,经历了一段非常难熬的时光。苦难是人生财富,有时会成为不懈奋斗的催化剂。后来,他东山再起,还掉了债务,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但江桥批发市场却成了他的一块伤心地。大哥之前无数次靠近这里,却没有回来看过。这天晚上他终于决定故地重游,跟耿耿于怀的过去做一个正式的告别。而我,非常幸运地看见大哥招手叫车。

  这是我在上海遇到的诸多故事中的一个。从这林林总总的邂逅中,我沉淀出了《我在上海开出租》这本书。

  开出租的日子里,我的日程通常是这么安排的,以两天为一个周期:

  早上6点左右,开上我的出租车,到附近简单吃一顿早餐;上车时就打开约车软件,如果有单派来,或者有人乘车,早餐就推迟;然后开始在这座城市的“布朗运动”,去哪里由乘客说了算;午餐和晚餐在停车场或能停车的街区解决,晚高峰后就在写字楼、医院、KTV等地方排队候客,也能休息,也有生意;凌晨5点左右,把车加满油,在6点前把车停好,接下来的24小时换由搭档出车。

  收车后总是很困,早餐往往省略,一直睡到中午,然后出门饱餐一顿;下午四处转转,有时会会朋友,其余时间则在小小的书桌前,用电脑记下最近几天的见闻;晚饭后在小区里跑上几圈,这也是对抗职业病的必要活动;睡一觉,早上6点再次开车出发。

  如此规律的生活,一些人或许会感到枯燥。但对我来说,开车载客,每一天都无比新鲜。在《我在上海开出租》的自序里,我这样写道:“有趣之处正是在这种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确定的是,这一天我要出车,会到一些地方,遇见二三十个乘客;不确定的是,具体会去哪里,遇见的乘客都是什么样的人。就像开启盲盒,就像打开一本没看过的书。”

  来上海开出租之前,我就体会到了此类职业的可贵之处。那时,我在老家兼职跑网约车,发现开车载客很适合我略微内向的性格——只需简单与人交流,不用说太多话。而形形色色的乘客,以及乘客们有意讲述或无意透露的故事,又满足了我对人的关注和好奇。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温暖的人,希望看到更多有趣的人和温暖的故事。这小小的驾驶座,这乘客如流水一般的车厢,不正是观察人间、倾听人心的一个绝佳窗口吗?

  以前上学时,我就对阅读和写作痴迷。可自打毕业后,为了生计忙忙碌碌,我竟然有10年时间没有好好写东西。当我处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拿起笔,写下些什么。一开始我只是简单记录,天长日久,便了解到“聚沙成塔,积水成渊”的奥妙。经过梳理后,我记录下的,竟然是身边流淌而过的时间之河,以及由无数乘客所组成的丰沛人间。

  很难统计我载过多少名乘客。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写字楼里的上班族也有体力劳动者,有游客也有来出差的。他们大多随和、善意,有的还使人如沐春风,虽然极个别的会跟我发生摩擦,可这也是难以避免的。

  我与乘客总是萍水相逢,几乎不会再见。我只载过两名回头客,分别在不同的写字楼前排队等来,一男一女,都是辛苦加班到深夜的白领。我没有告诉那个女孩这奇妙的缘分,毕竟时间是深夜,地点是外环之外,我又是一个男性,这种奇妙对她来说可能是一种惊吓——我期待交流,但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就像我跟笔下文字的关系,我希望它平实朴素,能够充分表达我的经历和思考,但同时也要克制,千万不能啰唆聒噪。

  而上海,经由我一天天的奔波,经由一个个陌生的乘客,逐渐展现在我的眼前,就像一份不断加载的地图,一点点、一片片地呈现出清晰的面貌。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所收获,也希望生活有滋有味。所以,在休息日,除了偶尔见一见同学、朋友,我总是喜欢到上海的不同地方独自闲逛。博物馆、美术馆是必须去的,一些有历史的街区也是我所爱,公园甚至有特色的商场都能够吸引我。上海正是如此包容、有趣。

  那天,我游荡一圈后,在徐家汇公园歇脚。小湖里几只黑天鹅吸引了不少游客,但让我驻足更久的,是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他六七十岁,正入神地拉着一把二胡,时而闭目颔首,时而摇头晃脑,从他那面带微笑、十分陶醉的神情里,很容易看出他对音乐、对生活的无限喜爱。不知道他拉的是什么曲子,悠扬婉转,一如天籁。本以为老人是位演奏家,待他一曲奏毕,我上前攀谈,才得知音乐仅是他的爱好。他特意为我拉了一曲欢快的《赛马》,随后收拾东西离开。我心里充满幸福,觉得幸运极了。

  就像老人用琴声表达情感一样,我通过文字与人连接,写下乘客的故事、我的职业经历、我眼中的上海。这个世界是值得爱的,我在上海开车,也在人间流连。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11日 08 版)

  • 相关阅读
  • 去年立侦刑事案件9.1万起 破获“特供酒”案件380余起

      本报北京1月12日讯 记者张晨 记者今天从公安部获悉,202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环食药侦部门深入开展“昆仑2024”“夏季行动”等专项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对环食药和知识产权领域犯罪活动实施精准打击、深度打击、规模打...

    时间:01-13
  • 搬进“新家” 温暖过冬(在现场)

      1月11日,西藏定日县曲洛乡措昂村,首批入住活动板房的村民正在搬运物品,为入住做准备。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1月11日,西藏定日县曲洛乡措昂村,首批入住活动板房的村民正在搬运物品,为入...

    时间:01-12
  • 紧急救援保障“母女平安”(在现场)

    “杨医生,通来村有个孕妇快生了。”1月9日17时,正在定日县长所乡巡诊的西藏军区总医院医疗队接到求助,军医杨帆和余淑蓉紧急赶往通来村。 孕妇名叫次仁卓嘎,预产期就在这几天,军医们赶到时,她已疼痛难...

    时间:01-12
  • 倾听台胞心声 促进琼台交流(两岸脉动)

    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在琼台胞座谈会,倾听乡亲们的诉求和期盼,共话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奔赴洋浦、琼海、万宁、保亭、三亚等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前不久,台湾省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赴海南省...

    时间:01-12
  • 中埃塞基础设施合作结硕果(新时代中非合作)

    清晨7点,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的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总部大楼项目现场便忙碌起来:超过3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运送建材的车辆往来穿梭。...

    时间:01-12
  • “链”上深融合 向“新”创未来(两岸脉动)

    前不久,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省举办。在台资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上,参展的120多家两岸企业设定固定展位,通过供需发布、重点项目路演、对接商洽等环节,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

    时间:01-12
  • 中国实践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减贫信心(国际论坛)

    中国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行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对老挝等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重要鼓舞 “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

    时间:01-12
  • 英雄营里英雄兵(强军路上)

      “百战百胜第三营”官兵迅速集结。  张永进摄"> “百战百胜第三营”官兵迅速集结。 张永进摄 东北某地,寒风利如尖刀,坚冰厚比铠甲。 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陆军第78集团军某旅...

    时间:01-12
  • “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树立典范”

    “希中两国在文化考古领域的合作十分重要。”希腊雅典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爱琴海学院考古和艺术史实验室主任乔治·瓦沃拉纳基斯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希腊...

    时间:01-12
  • 忠诚履行好卫国戍边职责(金台点兵)

    风雪边关路,热血写忠诚。 隆冬时节,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的战士们顶着漫天飞雪踏上了巡逻路。翻雪山、穿密林,到达界碑后,战士们庄严宣誓:“边防有我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铮铮誓言响彻高山雪谷。 该边防...

    时间:01-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