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守护健康的温暖身影(在现场)

2025-01-14 08:3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月10日下午两点半,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上海援藏医生、骨科主任于德刚又开始进行手术前的准备。

这是收治西藏定日地震重伤员最多的医院。前一天,他刚给一名从废墟中救出的伤者进行了截肢手术。

办公室里,一个小凳子摆在中间,骨科的医生、护士们扒上几口盒饭,又开始商量工作安排。“下午还有几台手术,咱们抓紧时间准备。”于德刚说。

7日中午12点多,第一批伤员送达。连日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日夜无休。

提前结束休假,于德刚8日抵达日喀则,从机场直奔人民医院。几天里,他在一台台手术中挽救生命,还对院内所有地震伤者进行了摸排,根据病情排出了详细的手术日程表,确保最大化利用医疗资源。

“这段时间都在医院打地铺,一刻不敢离开。医院一直有上海援藏医生在,在他们指导下,我们对常见的骨科疾病都能应对。”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骨科医生纪丕庭说。

震后的日喀则,援藏医生、援助医疗队伍、当地医护等众多医务人员,时刻准备着、努力守护着。

难忘治疗室里,争分夺秒的身影——

7日下午3点多,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东带领自治区人民医院应急救援医疗队奔赴震区。“我们自带‘流动医院’设备,可以自己在医疗车上做饭。”吴东说。

一名5个月大的婴儿明珠(化名)被倒塌的天花板石块砸中腹部,情况危急,抓紧送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

到达时,明珠腹部张力高、精神萎靡。医院启动应急预案,消化科、儿科、外科等多学科专家组全面检查。吴东发现,患儿主要问题是肠梗阻、巨结肠,排除了腹腔出血和肠坏死的可能。

面对如此幼小且脆弱的生命,医疗团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施了一夜的药物治疗,并成功进行了直肠减压术。

8日上午查房时,大家惊喜地发现,明珠精神状态有了显著好转。第二天上午,小家伙紧紧抓着来查房的吴东不撒手。这一幕也给整个病房带来希望与活力。

吴东还会同北京协和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医务人员一道前往定日县,跟进自治区人民医院应急医疗救援队开展救治工作情况。“我们分类制定抢救措施,把重症伤员优先送进ICU抢救,为救治争取时间。”吴东说。

难忘高原路上,千里奔袭的身影——

地震发生后,北京、上海、成都派出医疗队伍,火速前往灾区。

1月7日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一时间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专家组奔赴日喀则。

海拔高、气温低,专家组成员许多人出现高原反应,但大家都在坚持。专家组每天的工作从早上9点持续到晚上12点,专家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刘伦旭一边吸氧一边讨论……

1月9日下午,一辆从定日县人民医院出发的救护车驶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救护车上是82岁的卓玛老人,她因地震导致骨折、呼吸困难、排尿困难。

在定日县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藏专家蒋耀文等对卓玛老人进行了紧急处理。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专家组又进一步对老人进行身体检查,给出专业处理意见。如今,老人病情稳定。

难忘救援现场,往来义诊的身影——

7日地震发生时,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董桂英正在北京开会。接到通知,董桂英自北京出发,转机、换乘,经过20多个小时,8日下午抵达定日县长所乡和曲洛乡措昂村。

“先对这里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村民的身体情况和具体需求。”董桂英说,她在零下18摄氏度的寒夜和衣而卧,基本整夜无眠。

9日一早,董桂英再次赶往措昂村,为近200人完成义诊,“有一位母亲在地震时为了保护孩子,被塌方的屋顶砸伤,获救后只顾着关注孩子的状况,没有在意自己的头痛恶心等症状,经我们筛查,不能排除有延迟性脑出血的可能,我们把这对母子紧急送至县医院……”部分来就诊的老人因为受到惊吓,血压升高,医生们便指导使用速效降压药;一些孩子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医疗志愿者运用专业知识予以疏导……

定日县位于珠峰脚下,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完成义诊后,董桂英自己测血氧,只有72%,心率达125次/分。

难忘群众身边,悉心呵护的身影——

7日晚上8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护士拉母玉珍赶到了定日县。

此时的定日县人民医院里,来自各乡镇村庄的地震伤者很多。拉母玉珍为他们紧急处理伤口,并对伤员进行分流。当晚,她忙到了凌晨近3点。

第一夜,住宿紧张,拉母玉珍和同事们住在车里。

接下来的几天,伤员渐渐少了:一部分治愈出院,一部分则转诊至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除了日常的输液、照料,我们还尽力提供心理护理,让他们舒缓心情。”拉母玉珍说。

见到一位老人坐在输液室的角落里郁郁寡欢,拉母玉珍上前询问。原来,老人家里有年轻人去世了,他甚至不想继续治疗。

拉母玉珍悉心劝说老人接受治疗。接下来的两天,她和护士们都在关注这位老人,和他说话聊天,最终老人病愈出院。

13日,在拉孜县查务乡加嘎村再次见到明珠一家,他们已经住进了崭新的板房。经过援藏医生的救治,明珠成了人民医院救治出院的最年幼患者,如今,状态不错。

“感谢医生,救了我们的孩子。”明珠的母亲曲珍说,“虽然地震毁了房子,但是只要大家齐心,就是最大的希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14日 04 版)

  • 相关阅读
  • 公安部公布8起打击网络黑客犯罪典型案例

      中新网1月14日电 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24年,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聚焦危害系统数据安全、社会公共秩序、生产交通安全、市场税收秩序、生态环境安全等突出黑客犯罪活动,全力推进打击网络黑客犯罪专...

    时间:01-14
  • 台媒:国民党民意代表曝当局编预算给“黑熊学院” 

      中新网1月14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内务主管部门被曝为强化民防量能,今年度新编列千万元(新台币,下同)预算,规划由“壮阔台湾”联盟、“黑熊学院”办理课程。国民党“立委”张智伦13日根据“吹哨者”提供的密...

    时间:01-14
  • 为“人造太阳”提供科技利器 参数水平最高直线等离子体装置投入运行

      1月14日,位于安徽合肥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验收,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全面建成并开始投入运行。经实验现场...

    时间:01-14
  • 北京政府部门集体“摆摊” 代表委员询政问策

      中新网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 陈杭)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前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47个部门于13日晚集体“出摊儿”,现场接受北京市人大代表询问与...

    时间:01-14
  • 国家移民管理局:采取三方面措施保障中外游客顺畅通关

      中新网1月14日电 1月14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副司长吕宁在会上答问指出,随着过境免签、免签入境等便利人员往来政策的持续优化,中外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快速增长,为保障...

    时间:01-14
  • 2024年国家移民局累计签发口岸签证147.6万证次

      中新网1月14日电 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副司长吕宁14日表示,2024年,国家移民局累计签发口岸签证147.6万证次,同比增长87.3%,为7.2万人次提供就近办理签证延期换发补发便利。  1月14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

    时间:01-14
  • 浙江两会观察:中国故事“出海”如何出圈又出彩?

      中新网杭州1月14日电(林波)回首2024年,“悟空一棒”,风起云涌,中国故事再次出圈。1月14日,在浙江省两会期间,中国故事“出海”成为政协委员热议话题。  中国故事“出海”如何出圈又出彩?1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01-14
  • 湖北省荆门市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丁岱被“双开”

      中新网1月14日电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委批准,湖北省纪委监委对荆门市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丁岱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丁岱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对抗组织审查...

    时间:01-14
  • 湖北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杨明亮被“双开”

      中新网1月14日电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委批准,湖北省纪委监委对湖北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明亮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杨明亮理想信念崩塌,背离党性原则...

    时间:01-14
  •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2025年预计规模超万人

      中新网海口1月14日电(记者 王子谦)自2022年秋季学期一期建成并招生办学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简称“试验区”)快速发展。海南省人大代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县长罗桦...

    时间:01-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