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晋祠难老泉断流三十载复涌

2025-05-08 06:06:00

来源:人民日报

  汩汩泉水从出水壁涌出,流向下方水渠,渠内水波荡漾,水草摇曳,引得游人驻足拍照。

  “这水就跟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样!”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索村村民赵金生听说难老泉复涌的消息,专程赶到太原晋祠,一睹泉水新貌。

  上世纪90年代,因煤矿大规模开发、工业取水过度等原因,难老泉这座“三晋第一泉”断流。近年来,太原市研究实施了一系列水生态恢复措施,难老泉再度出水,如今水位已升至30多年来最高水平。

  断流:从引水灌溉到人工维续

  赵金生家里存着一张拍摄于30年前的照片:难老泉干涸的水渠里,裸露着一块块花白的鹅卵石,周围一片萧瑟。古泉盛景不再,成为许多当地人为之惋惜的记忆。

  千年古祠太原晋祠内,八角亭下有圆井一口,便是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主泉眼。作为晋水的重要源头组成,难老泉得名于《诗经》中的“永锡难老”一句,取生生不息之意。

  晋祠供水管理中心主任闫文生,1985年就进入晋祠灌区管理处工作。那时候,难老泉的水量大,顺着密布的管网从晋祠流出,浇灌着周围3万多亩的农田,也承担着附近工业供水的职责。

  后来,因为地表水渗漏补给不足、地下水开采过度、采煤排水破坏了岩溶地下水系统等原因,泉水补给水量逐渐减少。

  “上世纪80年代,西山被大规模开发,各种矿有200多个,采矿排水量很大,严重破坏了岩溶水资源。”太原市水务局党组成员、水资源科科长张雪梅介绍,流淌千年的难老泉在1994年断流,此后地下水位还以每年2米左右的速度持续下降,直至2008年降至最低水位——距泉口27米多。

  在市民要求下,晋祠在难老泉附近打了一口井,建起供水泵站,通过人工供水的小循环方式,维持难老泉景观。

  2002年,为涵养水源,太原市又在东庄营附近打井,从远处引水到晋祠。“引来的水都是浅层水,水质偏黄,每年有沙土沉积,还得专门清淤。”闫文生说,大家一直期盼着晋祠能早日用上真正的难老泉水。

  治理:实施关井压采、水源置换

  今年初,闫文生亲手打开了堵塞多年的泉口。“终于等到了难老泉‘自力更生’的这一天。”

  20多年来,为了维系人工景观用水,难老泉大大小小的泉口都被防渗布封住。如今,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泉水自然水量已经达到比人工供水更好的效果,太原市决定打开主泉口和部分小泉口,关闭人工供水的泵房。

  “我是太原本地人,小时候常来难老泉玩,周围的村民也在这里取水、洗衣。”张雪梅说,难老泉的复涌让大家找回了从前的记忆,这一结果的实现,背后有着诸多不易。

  2006年至2014年,太原对西山煤矿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275座煤矿整合为53座,吨煤排水量减少为0.65立方米,泉域水生态持续改善。难老泉附近的化工厂、电厂、水泥厂等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相继搬迁,对岩溶地下水的开采相应减少。2018年,太原对泉域内重点保护区煤矿综合整治,重新划定采矿范围,确保矿井采掘不进入泉域重点保护区,同时严格管控地下水,在用水管理、取水许可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此后多年间,太原实施了15项集中连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工程,地下水开采量从20年前的4.51亿立方米减少到2024年的1.85亿立方米。此外,汾河二库蓄水位抬升等多项措施的实施,扩大了岩溶地层的浸润面积,加大了对泉域入渗的补给量。

  种种努力下,难老泉在2023年5月首次自然出流,当年出流天数累计133天。截至目前,晋祠泉监测水位高于泉口出露高程1.27米,创复流以来新高。“这是太原下决心治理地下水超采、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果。”张雪梅表示。

  期盼:继续生态修复,泉水永奔流

  “这几百年来,晋祠周边都被称为山西的‘小江南’。”闫文生说,古人还给难老泉写了诗:“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风。”得益于难老泉一带的水土,晋祠大米晶莹饱满,远近闻名。但难老泉断流后,水稻种植大规模减少,许多农民改种了玉米。有的农民还在坚持种水稻,可是用水成本也是个问题。

  2024年,难老泉出流天数达273天,出流量达到每秒0.15立方米,合计每天1.3万立方米,创出流以来新高。难老泉的再次涌流,让附近村民三天两头就来找闫文生打听:“咱的‘晋祠大米’,啥时候能重新用上难老泉的水?”

  “快了,快了。”闫文生说,泉水既流向景区外的公园景观,也流向附近的村庄,“把荒废的渠给修好,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恢复生态的努力仍在接续。为保护好、恢复好全省19处岩溶大泉,山西修订了地方性法规《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规定在泉域保护范围内,应控制地下水开采利用,限制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的建设项目;对破坏岩溶地下水系统、危及岩溶地下水续存的采矿活动实行限采、停采或封闭矿井等措施。

  同时,山西坚持“一泉一策”,为各处岩溶大泉量身定制了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计划在2021年至2023年已压采地下水2亿立方米的基础上,在2025年再压采0.8亿立方米,初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面对难老泉,站在与昔日相同的位置,赵金生举起手机,拍下了新照片,“难老泉,希望好好流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07 版)

  • 相关阅读
  • 新疆兵团“医保钱包”上线 实现跨省共济

      中新网乌鲁木齐5月8日电 (王越)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保电子钱包(“医保钱包”)上线启动仪式在乌鲁木齐市举行。据悉,新疆兵团“医保钱包”旨在解决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使用难题,将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

    时间:05-08
  • 广西钦州野外回归种植水松人工繁育种苗

      中新网钦州5月8日电 (吴德星)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8日介绍,近日,广西钦州市水松人工繁育种苗野外回归行动在白石湖公园举行,共种植水松幼苗52株。此次行动是钦州水松保护的首期工程,后续将逐步引入广西不同地域的种源...

    时间:05-08
  • 第二十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将在福州举办

      中新网福州5月8日电 (郑江洛)第二十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将于5月18日至22日在福州市举行。  福州市副市长梁栋8日在福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各项筹备工作都在有序推进中。截至5月7日,已邀...

    时间:05-08
  • 宁夏科研团队新成果助力中国马铃薯育种技术升级、单产提升

      中新网银川5月8日电 (记者 李佩珊)记者8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获悉,由该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巩檑团队及临沂大学教授张洪霞联合开展的马铃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马铃薯单倍型基因组...

    时间:05-08
  • 东盟国家主流媒体怀化行活动启幕

      中新社湖南怀化5月8日电 (付敬懿)东盟国家主流媒体怀化行活动8日在湖南怀化启动。未来5天,来自菲律宾、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等7个东盟国家的10余家主流媒体将走进怀化,感受湖南与东盟经贸往来的活力与机遇。  ...

    时间:05-08
  • 湖南打造全国首个自然资源全要素市场平台 激发市场活力

      中新网长沙5月8日电(向一鹏)湖南省自然资源厅8日透露,自2024年3月15日正式上线以来,湖南省自然资源全要素统一市场平台全面整合全省自然资源要素,在要素配置效率、政务服务效能、市场活力激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

    时间:05-08
  • 中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补充人工智能教育师资

      中新社北京5月8日电 (记者 曾玥 谢雁冰)中国官方近日发文部署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补充人工智能教育师资。  上述文件为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

    时间:05-08
  • 山东莱阳发现珍贵“花朵”化石 疑似白垩纪被子植物新物种

      中新网山东莱阳5月8日电 (王娇妮 焦迪)近日,在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的一次研学活动中,来自临沂的研学团发现了一枚珍贵的“花朵”化石,引起古生物专家的关注。图为在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发现的“花朵”化石...

    时间:05-08
  • 从展览到演出,中俄共享“文化精华”深化民心相通

      中新社北京5月8日电 (记者 应妮)“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正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上演,通过145件(套)珍贵文物向俄罗斯观众展现中国古人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  此展是2024年11月“俄宴风华—...

    时间:05-08
  • 中方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决心不会改变(钟声)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即将在瑞士举行。这次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的。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无论是打还是谈,中方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决心不会改变,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立场和目标不会改变。  近期,美方高...

    时间:05-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