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物种名录更新 保护措施有力(美丽中国)

2025-05-23 05:40:00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22日公布。我国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首次收录蜻蜓、蚯蚓

  2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以下简称“2025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62717个,其中物种148341个、种下单元14376个。

  2025版名录较2024版,新增物种及种下单元7353个,其中物种6857个、种下单元496个。动物界新增4994个物种和470个种下单元,其中包括首次收录的蜻蜓和蚯蚓,分别新增895个和40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填补了这两个动物类群的空白;植物界新增458个物种,减少5个种下单元;真菌界新增1405个物种和31个种下单元。

  “蜻蜓和蚯蚓,都是大众普遍关心的类群,但之前因未经相关专家审核,不符合收录条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林聪田介绍,“名录有严格的收录程序和质量控制,物种数据要符合相关标准,并且每个类群都需要有相关专家审核把关。目前,每年新收录的物种,有些是早已发表但之前缺少相关专家审核而未被收录的,比如此次收录的蜻蜓和蚯蚓;有些是新近发表今年及时收录的,如兽类的墨脱麝鼩、两栖类的南迦巴瓦舌突蛙等。随着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将覆盖更多类群,形成更完整的数据产品。”

  2025版名录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共同完成,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和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支持。

  2024年,中国研究团队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领域分类研究取得新进展。动物领域,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32种,蜘蛛目新增309种;植物领域,新增植物新种284个,新种下类群19个,重新发现4个多年未见物种;微生物领域,2024年中国学者主导发现了1723个菌物新种,占当年全球菌物新种的48.5%。

  “生物物种名录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程度的基础数据。”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介绍,编制《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旨在摸清中国生物多样性家底,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黑龙江伊春市举行,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年来,我国着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保护超过30%的陆域国土面积;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建立异位保护和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长期保存农作物、畜禽、林草等实物种质资源超300万份;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更新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100余种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最新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505.9万只,是迄今全国范围内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实施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野外保护、收容救护、人工繁育、放归自然等抢救性保护项目,持续开展50种极度濒危野生植物和10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组织实施近40种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

  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藏羚羊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通了13个大熊猫种群生态廊道,有效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全覆盖监测体系,野生东北虎超过70只,野生东北豹超过80只;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7群42只;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武夷林蛙、武夷山卷柏等一批新物种。自设立以来,国家植物园新增收集活植物5000余号、280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0种、珍稀濒危植物65种;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增收集活植物8500余号、42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5种、珍稀濒危物种469种。

  近年来,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昆仑”“春风”等专项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综合本报记者施芳、寇江泽、董丝雨、张天培、刘梦丹采访报道)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3日 12 版)

  • 相关阅读
  • 我国油气主干管网天然气输送量突破1万亿立方米

      记者今天(23日)从正在举办的世界燃气大会上获悉,自2020年我国主要油气管道实现并网运行以来,天然气输送量突破1万亿立方米,日最高输气量突破11亿立方米,油气管网运营机制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西气东...

    时间:05-23
  • 社区手艺人的服务手记(体验·民生一线观察)

      图①:蒋胜龙在检修电路。  本报记者  门杰伟摄  图②:马英英在裁旗袍布料。  施俊炜摄  图③:刘中华在换电动车前轮轴承。  本报记者  周  欢摄">  图①:蒋胜龙在检修电路。 ...

    时间:05-23
  • 乘地铁扶梯,习惯该改啦!(服务窗)

      北京部分地铁扶梯上出现“小脚印”,提醒乘客可并排站立;上海地铁在扶梯乘梯须知中明确:禁止行走或者奔跑;四川成都地铁专门回应网友,不提倡“左行右立”,建议乘坐扶梯时保持静立……多地地铁运营公...

    时间:05-23
  • 一场政企会面里的“三种期待”

      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在民营企业家眼中,这部法律的出台意味着什么?还有哪些关切?  施行首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民营经济促进法面对面”活动。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开放麦”上,多名民...

    时间:05-23
  • 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与算法典型问题

      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金歆)记者从中央网信办获悉:按照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总体安排,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

    时间:05-23
  • “我家门前有条河”影像征集及融合报道启动

      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冯华、王浩、刘毅)10年风雨无阻巡河,攒下21本巡河日记,生动记录家门口河流变清变美的历程……5月19日,本报头版刊发通讯《为家门口的河流写下新时代绿色编年史》,同时推出短视...

    时间:05-23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刘诗瑶)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5月22日16时49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地面科研人员配合支持...

    时间:05-23
  • 加大纠治力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权威发布)

      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情况。今年3月以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司法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统筹组织政府系统的规范涉企...

    时间:05-23
  • 谌贻琴出席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幕式并致辞

      新华社宁波5月22日电 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22日在宁波开幕,国务委员谌贻琴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谌贻琴指出,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关心和指引下,中国—中东欧国家互...

    时间:05-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