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向光而行,为更多患者留住光明(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5-06-09 08:3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宁利在给患者做检查。

  受访者供图

">

  王宁利在给患者做检查。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王宁利,1957年生于青海西宁,现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致力于重大致盲眼病防控和青光眼诊治技术研究,将传统的青光眼单一眼压理论推向眼压—颅压联动理论(即“双压理论”);引领青光眼手术从传统外引流造瘘向增加生理性内引流的转型升级,解决传统手术并发症多问题。他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许多年后,王宁利常常还会想起初入眼科时,前辈问他的3个问题:你知道盲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吗?你见过盲人过马路吗?你能帮盲人丢掉盲杖吗?

  这3个问题,久久回荡在王宁利的心中。“我现在还做不到,但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中国眼科医生一定能做到。”他说。

  王宁利现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在40余年里完成各类眼科手术近3万例,为许多患者留住光明。如今,68岁的他依然坚守在临床和科研一线。

  他是追光者,向光而行。

  攻克治疗难题

  根据临床案例提出“双压理论”,设计内路绕行等治疗新术式

  一位母亲领着孩子走进诊室。孩子患先天性眼病,双眼几近失明,仅能看到微弱的光。

  王宁利取出手电筒,准备用红光给孩子检查眼睛。孩子突然抓住王宁利的手,紧握住发着红光的手电筒,双眼贴上去,脸上露出笑容……

  这一幕深深印在王宁利的脑海中,让他永远记得身为一名眼科医生的责任。

  我国青光眼患者已超2100万人,青光眼会蚕食视神经,造成严重视力损伤。理论上说,眼压升高会压迫视神经,并引发青光眼。然而,王宁利在临床中发现,近一半的人眼压不高,却也患上青光眼,到底是什么原因?

  王宁利研究发现,除了眼压,颅内压的相对低值也是导致视神经损伤的重要因素。这一发现出于偶然。一次门诊,神经外科转来一名脑脊液漏的患者,虽然视力模糊程度不严重,但视野变小了,“是典型的青光眼症状。”王宁利判断。后来,患者做了脑脊液漏修补手术,术后颅压恢复正常了,青光眼恶化趋势也完全停止了。这个病例引发了王宁利的思考:眼压正常的青光眼患者中,会不会也有低颅压的问题?

  他组建团队深入钻研青光眼课题,提出“双压理论”——即视神经位于眼压和颅压两个压力体系中,无论是眼压升高,还是颅压下降,都会导致眼颅压力梯度的增高,进而通过多种分子机制造成慢性视神经的损害。

  3年前,27岁的赵先生来到王宁利的门诊。此前,他已经接受过3次小梁切除手术,均以失败告终,且造成严重术后瘢痕化。面对这名濒临失明的患者,王宁利通过设计跨越瘢痕区的内路绕行术式,重建隧道联通,建立和恢复了房水内引流通路,降低了眼内压。目前,这个术式已挽救近2000名类似的青光眼患者。

  近年来,王宁利还设计了全球首个增强房水流出通道“泵功能”的“3T手术”,这个新术式在目前的同类型手术中对生理结构破坏最小。

  “一个好医生,就是要不断探索,努力回答医学创新这道必答题。”王宁利说。

  推动近视防控

  研发基于光学模拟远眺机制的远视屏,为干预近视提供新手段

  2019年3月,王宁利站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他先“面诊”了提问记者:“我注意到你也是戴眼镜的,我猜你的眼镜度数有400度。”继而,他扫视全场:“近视防控没有‘神医’、没有‘神器’,必须靠全民行动。”

  近年来,王宁利团队致力于研发群体干预适宜技术,推动眼健康政策变革和干预技术实施,并参与制定《“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

  2011年,王宁利团队在河南安阳开展了一项聚焦学龄儿童近视发生、发展及相关因素的儿童近视队列研究,该研究完成了5000余名儿童连续10年的随访,总结了该地区中小学生近视流行现状等,为眼科界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其中,学龄前儿童伴随生理性远视的发现,让“远视储备”成为近视防控的关键一环。

  针对缺乏户外活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王宁利提出,应该将近视防控的主战场聚焦在学龄前儿童,6到7岁的孩子应有15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如果在幼儿园阶段不关注孩子的近视防控,不给孩子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造成远视储备不足,进而在小学阶段发生近视。同时,为了缓解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影响,王宁利设计了远视屏,通过光学模拟远眺的机制,为近视防控提供新手段。

  他带领团队设计制造出以5度进阶调整的高精度、个性化定制光学镜片。王宁利介绍,传统医学验光以25度为单位进阶,但人眼的实际分辨能力在6.25度左右,以更小的5度进阶度数调整,能改善传统光学眼镜带来的过矫或者欠矫状态,为屈光不正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视力矫正,从而干预近视的发展。

  此外,作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带领团队承担多项重大防盲任务,推动建立全国眼科联盟,推广59项适宜技术;主持参加我国消灭致盲性沙眼项目,并于2014年提前两年完成项目目标,使我国成功消灭致盲性沙眼;参与多项国际白内障复明援助工作,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累计超过3000例……除了近视防控,王宁利的工作领域还有很多。

  探索智能筛查

  发布国内首个眼科图文大模型,大幅提高眼病检出率和早诊率

  诊室里,一名患者听完王宁利的诊疗方案后,打开手机,向他展示通过人工智能平台获取的诊断报告:“王大夫,网上的结论和您的判断有出入。”

  王宁利心头一紧:“莫非我的诊断存在疏漏?”

  经仔细比对发现,患者在该平台问诊时仅输入了眼部症状,未提及他的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当补充了全身疾病信息后,重新生成的诊断与王宁利的判断高度吻合。

  王宁利说:“患者通过人工智能获取健康知识正成为趋势,医生用好人工智能,医患沟通会更高效。”近年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眼病筛查。他认为,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为医学发展赋能,也能惠及更多患者。

  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其中,《发现年度AI综合眼病辅助筛查有助于更多早期眼病患者的检出和及时转诊》课题,就出自王宁利团队。

  2024年10月,王宁利团队发布了国内首个眼科图文大模型——“伏羲慧眼”。这一眼科图像数据库,不仅能诊断当前的眼部疾病、预测青光眼患者未来的眼健康状态,还能通过一张眼部照片,评估人体的血常规等指标,从而判断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王宁利认为,人工智能在提高诊断效率、辅助临床诊断、加强患者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伏羲慧眼”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多种眼科疾病,实现“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使眼病检出率和早诊率大幅提高。

  如今,王宁利团队提出的新学说和新技术已获得国际认可,其治疗方案被世界青光眼学会推荐为专科医师培训内容。“我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就是当一名眼科医生。能给病人带来光明,是我最大的骄傲。”王宁利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9日 06 版)

  • 相关阅读
  • 人脸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被贷款”等问题 “刷脸”要守好安全防线

      “刷脸”时代,安全不容小觑  刷脸解锁、刷脸支付、刷脸进小区……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作和生活场景,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然而,当“刷脸”成为生活常态,一些“...

    时间:06-10
  • 约7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将部署至洛杉矶地区

    新华社洛杉矶6月9日电(记者高山)美军北方司令部9日发表声明说,约7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已完成动员,他们将与已部署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地区的国民警卫队“无缝对接”,保护洛杉矶地区的联邦机构和人员。...

    时间:06-10
  • 美国加州政府起诉特朗普调兵进入洛杉矶

    新华社洛杉矶6月9日电(记者黄恒)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9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7日发布的总统备忘录和美国防部据此调遣加州国民警卫队进入洛杉矶地区的命令违法,并请求法院撤销...

    时间:06-10
  • 中国外贸延续增长态势(锐财经)

      近日,在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的湖北三赢兴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工人在生产准备出口的智能摄像头模组。  刘建平摄(新华社发)">  近日,在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的湖北三赢兴光电...

    时间:06-10
  • 儿童玩具,护好童心保安全(深阅读)

      儿童玩具如何做到让人安心、护好童心?近日,记者前往广东、浙江、贵州等地进行了采访。  要让人安心,远离危险玩具  一按、一摇、一扔,一个小小的塑料包,就能发出不小的爆炸声,这种“炸包”玩具...

    时间:06-10
  • 跨区涉税服务持续优化

      本报北京6月9日电 (记者王观)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今年1至5月,税务部门累计办理跨区域通办业务52.77万笔;有1.47万户纳税人顺利完成跨省份迁移,同比增长13.52%。  聚焦企业和群众异地业务办...

    时间:06-10
  • 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改善

      本报北京6月9日电 (记者刘志强)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0.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5月份...

    时间:06-10
  • 城市公园为何留“荒野”(在现场)

      夏日,生机勃勃,在北京市温榆河公园“生态心”区域,水边的芦苇和蒲草蓬勃舒展开来,野花散发出淡淡芬芳,叫不上名字的野草也在享受着阳光和雨露。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和打理,一切都在“野蛮”生长。  ...

    时间:06-10
  • 52项档案文献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本报北京6月9日电 (记者郑海鸥)6月9日国际档案日当天,国家档案局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52项档案文献入选。至此,《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入选项目达250项。  ...

    时间:06-10
  • “到现场去,到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方去”(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物小传   王海良,1966年1月生,河北定州人,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在桥梁工程建设领域耕耘34年,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4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改、质量工程建设项...

    时间:06-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