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丨“我永远记得80年前走出集中营的那天”

2025-06-26 09:51:01

来源:新华社

  1933年11月,一户居住上海的外国家庭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照片中被母亲温柔怀抱的婴儿名叫白丽诗(Betty Barr),那年春天刚在这座东方都市出生。她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美国人,分别在1924年和1930年来到上海,后来在学校任教。

  这个看似普通的跨国家庭,在日军侵华的战火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白丽诗一家四口1933年11月的合影(翻拍照片)。

  童年时的白丽诗(翻拍照片)。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消息传到上海。8岁的白丽诗像往常一样去上学,却被老师匆忙告知:“要打仗了!快回家!”

  日军在一天之内就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这座“孤岛”彻底沦陷。1943年初至1945年二战胜利,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国的6000多名在华侨民被关进上海集中营。当时上海共有9个集中营,分布在14个地点,其中以龙华和浦东两处规模最大。

  1943年4月10日,刚过完10岁生日的白丽诗与父母、哥哥一起被押往龙华集中营。在集中营的800多个日日夜夜,成为她人生中最黑暗的记忆。

  “我们带了尽可能多的罐装食物,还有书和玩具,”白丽诗回忆道,“因为不知道会待多久。”他们一家四口被安排在G栋楼一间约15平米的朝北小屋,而单身囚犯则要50多人挤在一间长房间里。

  上海龙华集中营的F栋大楼(资料照片)。龙华集中营的建筑原本是建于19世纪的学校,该集中营是当时分布在上海的9个同类集中营中规模最大的,共收容1756人。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上海龙华集中营内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在集中营里,每个人都失去了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编号——“22/228”便是白丽诗的代号。

  囚犯们不仅要忍受饥饿、寒冷和疾病,还要面对日军的暴行。白丽诗最害怕早晚两次点名,每个人都必须站在房门口大声报出自己的号码,一人不到,全楼都要挨罚。她永远忘不了,在一个深夜,一位老人因动作迟缓被日本兵打得跪地求饶。

  上海龙华集中营内的孩子们(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食物供应日渐匮乏。初期,早餐还能吃到一碗粥和半只硬面包,午餐和晚餐有米饭和麦糊供应,后来逐渐缩减。据白丽诗母亲的日记记载,到1945年春天,一周的早餐里有4天只有一杯茶,另3天是一盎司麦糊;午餐是卷心菜汤和一个土豆;晚餐则完全取消。

  衣物同样紧缺,孩子们的衣服要集中起来轮流穿。白丽诗曾穿过一个大女孩的旧衣,一年后又传给更小的孩子。

  疾病在集中营里肆虐,白丽诗的哥哥因疟疾住院数月。“集中营里有一头奶牛,日军会分配一点牛奶给他,”她低声说,“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偷偷喝了他的牛奶,这件事让我内疚至今。”

  白丽诗一家在龙华集中营使用的餐具,她一直保存至今(2025年6月13日摄)。

  集中营的险恶远不止缺衣少食。白丽诗的母亲有一个笔记本,上面列出了当时的1033条“营规”:室与室之间禁止走动,一天供应两餐,私人藏书全部没收,不许通信,一切工具没收……

  即便遵守“营规”,也有遭遇不测的风险。在白丽诗母亲的日记里,清楚地记载着一个个死去邻居的名字。

  上海龙华集中营里,人们在排队取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1945年4月,希望终于降临。当盟军战机排成V字形掠过集中营上空时,囚犯们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白丽诗母亲当天的日记如此记载:“中午,瑞士方面接管了集中营。战争终于结束了。”白丽诗一家重获自由,她反复走出集中营大门——“只是为了证明我们真的可以自由进出了。”

  1945年,重获自由后不久的白丽诗(翻拍照片)。

  上海解放时,在上海美国学校读高中的白丽诗(翻拍照片)。

  1950年,17岁的白丽诗离开上海赴美求学。但这座城市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她心头:“这里有我童年时代最美好和最悲惨的记忆。我热爱上海,热爱从患难中一起走出来的上海人。”

  1984年,她回到上海,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教师,并与上海出生的王正文结婚。为了消除偏见,夫妻两人合著《上海男孩,上海女孩》,通过两人的亲身经历,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上海故事。

  20世纪80年代,白丽诗(前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时的工作照(翻拍照片)。

  20世纪80年代,白丽诗与丈夫王正文合影(翻拍照片)。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展示自己与丈夫王正文合著的英文版回忆录《上海男孩,上海女孩》。

  如今,白丽诗夫妇在上海的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养老院的房间里翻看老照片。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平板电脑上读英文小说。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与丈夫王正文在养老院里。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养老院的多功能厅弹钢琴。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弹钢琴,王正文吹口琴。这样的合奏是两人最喜欢的娱乐。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弹钢琴间隙和丈夫王正文互动。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养老院的房间里用午餐。

  龙华集中营旧址已成为上海中学。白丽诗常受邀为学生们讲述历史:“你们每日求学的校园曾是囚禁之地,脚下这片土地承载过无数人对自由的渴求。希望你们一生守护和平!”

  上海中学校园内的龙门楼,曾是龙华集中营的F栋大楼(2023年摄)。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上图是上海龙华集中营的E栋大楼;下图是上海中学校园内的先棉堂,曾经的E栋大楼(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2014年9月,白丽诗(右一)与集中营时的同伴回访上海中学。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2021年4月28日,白丽诗在上海中学与学生交流。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永远记得80年前走出集中营的那天。”白丽诗感慨道:“那段时光让我深知和平、自由与文化交流的珍贵。今天的世界,和平尤为珍贵,需要世人共同守护。”

  2019年,白丽诗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在一起。新华社发(上海外国语大学供图)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翻看老照片,追忆往事。

  当白丽诗颤巍巍的手指划过全家福上那个天真的婴儿,两个时空在相册里轰然碰撞——龙华集中营的阴霾散去八十载,旧址上已响起朗朗书声,但历史的伤痕从未真正愈合。

  从集中营幸存者到和平使者,白丽诗的故事,是二战期间上海集中营数千囚徒命运的缩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铁证。

  白丽诗反复讲述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对人类文明脆弱性的深刻警示——当仇恨与偏见撕裂世界,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22/228”。和平不是历史的必然馈赠,而是需要每一代人用理性与勇气捍卫的文明底线。

 

  统筹:宋为伟

  记者:刘颖 陈浩明

  编辑:韩芳 杜潇逸

  海报:刘琼

  鸣谢:上海中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市档案馆

  新华社摄影部 上海分社

  联合制作

  • 相关阅读
  • 今年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形势如何?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回应

      近期,局部地区频繁出现高温天气,能源保供形势备受关注。今年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形势如何?如何应对电力负荷高峰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6月26日进行了回应。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当日举行的...

    时间:06-26
  • 年养殖量超8000吨的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在广州交付

      6月26日,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在广州南沙交付。“苏海1号”是一型集养殖、捕捞和加工高价值鱼种功能于一体的海上智能养殖装备,在稳定运营后,该船可实现三文鱼年养殖...

    时间:06-26
  • 国际禁毒日丨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新华社发 李雪 编制 ...

    时间:06-26
  • 国家发改委:7月下达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中新网6月26日电(记者 李金磊)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3000亿元,前2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1月、4...

    时间:06-26
  • 西气东输四线全线贯通投产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戴小河、黄昊宇)国家管网26日宣布,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甘宁段成功投产。至此,西气东输四线全线贯通投产,对于我国提升国际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时间:06-26
  • 全国移民管理机构上半年破获毒品案件205起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任沁沁)记者26日从国家移民管理局获悉,今年截至6月25日,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在口岸边境地区共破获毒品案件20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2人,缴获各类毒品2.42吨,其中破获万克以上毒品案...

    时间:06-26
  • 文旅IP矩阵美 诸山暨水更迷人——解码西施故里浙江诸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加字诀”

    诸暨美景。均为受访者供图  何为诸暨?  她是承载西施浣纱传说的古邑。浦阳江纵贯南北,五泄瀑悬飞西陲,诸山毓秀,浣水潋滟。在江南水乡的烟雨里,诸暨静立数千年。  她是“珠光映寰宇,素袜行天...

    时间:06-26
  • 太仓: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0”模式

      楼梯间变身议事厅、热心市民变身活动“主理人”、传统曲艺承载时代新意……苏州太仓市近年来坚持从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网络,全方位升级文明实践...

    时间:06-26
  • 一见·站在历史的坐标前,我们如何凝望未来?

    一则消息,让人们深情回望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重若千钧:“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时间:06-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