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抗战史诗的艺术凝结与历史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2025-07-06 08:46: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八十五载岁月奔流,一幅未完成的油画草稿却在时间的淘洗中愈发闪耀出史诗般的光辉。唐一禾先生创作于1940年的《七七的号角》(见图),有美术史家将其誉为“抗战美术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一评价揭示了它作为视觉艺术中的“民族号角”的重要意义。这幅诞生于抗战烽火的作品,不仅凝固了青年学子走出象牙塔投身抗日救亡的瞬间,更以独特语言和深厚内涵,艺术再现全国抗战拉开序幕这一历史时刻。

  理解《七七的号角》,必须深入其诞生之时的炽热历史熔炉。唐一禾少年时期亲历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呐喊与救亡图存的意识已深深植入其精神血脉。负笈求学法国期间,他身处现代主义艺术风起云涌的巴黎,却毅然选择直面现实、关切人生的写实主义道路。这一选择绝非偶然,而是源自其深沉的民族使命感与对五四精神内核的弘扬。1934年学成归国,任教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武昌艺专”),他迅速将这种现实关怀注入教学与创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彻底点燃全民族抗战的烽火。武昌艺专,这所华中地区的艺术重镇,迅速转变为抗战文艺宣传的前沿阵地。唐一禾的艺术观念也发生深刻转变——艺术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精雕细琢,而是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有力武器。他率领学生走出画室,以画笔为枪,以颜料为弹,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战宣传洪流。

  这一时期的唐一禾,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与组织力。他策划并指导学生创作了大量巨幅宣传布画,如《正义的战争》《还我河山》等。这些作品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笔触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被高悬于武汉的车站、码头、街角,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千万民众胸中积郁的怒火与抗争的勇气。唐一禾的艺术实践,既响应了“艺术为抗战服务”的时代号召,也为他构思更宏大的抗战史诗奠定基础。

  《七七的号角》虽被标记为大型油画创作的“草稿”,但其艺术完成度、精神震撼力与历史价值,远非一般意义上的草图所能媲美。画面中心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宣传队,他们正踏着坚定而略显急促的步伐前进。画中人物左起依次为夏禹卿、徐莹、刘一层、王子惠、朱玉如、倪正方、侯日逊,他们是与唐一禾朝夕相处的学生。艺术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精准捕捉他们的神情姿态——或坚毅凝重,或慷慨激昂,或沉着专注。这种基于真实个体的描绘,赋予画面无可辩驳的历史真实感和情感冲击力。同时,学生手中的道具既是抗战宣传的工具,更富有象征意味。号筒象征唤醒与号召,铜锣象征警示与集结,画具与幻灯机象征艺术作为武器的力量……这些物品共同构成一个关于抗战宣传的视觉符号系统,将青年知识分子的具体行动升华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普遍意象,是具象与象征的完美融合。

  画面采用横向行进式构图,人物排列错落有致,形成一股向前涌动的视觉洪流。背景处理极为简练,强化了人物群像作为画面主体的地位。这种动态构图不仅生动再现了青年宣传队行进的状态,更象征着觉醒的中国青年汇入民族救亡的大潮,勇往直前。画面整体色调深沉厚重,以大面积的暖褐色为主,辅以人物衣着和道具的亮色块,既烘托出抗战的艰辛,又折射出希望的光芒。

  《七七的号角》并非孤立之作,它是唐一禾精心策划的抗战史画《伟大的行列——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同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这部未竟史诗的悲壮序曲。从现存资料和草图构想可知,《伟大的行列——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同胞》旨在描绘全中国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宏阔场景。《七七的号角》这幅“草稿”所展现出的群像塑造能力、动态把握能力和情感张力,足以让我们窥见唐一禾对这部鸿篇巨制的宏大艺术构想以及其中蕴藏的深沉家国情怀。

  残酷的战争打断了唐一禾宏伟的艺术计划。随着战局恶化,武昌艺专被迫踏上西迁之路。在颠沛流离、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中,唐一禾的艺术生命却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画布、颜料成为奢侈品,他便就地取材,以蚊帐布、土麻布替代画布,用简陋的颜料坚持创作,完成了《女游击队员》等一批中国现代油画史上的重要作品。这些画作连同《七七的号角》,共同构成唐一禾抗战艺术的关键篇章。它们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精湛的写实技巧、饱满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时刻的精神风貌和抗争意志。

  85年后,重新审视《七七的号角》,其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依然震撼心灵。它的价值,不仅在于真实记录了抗战历史,更在于其中蕴含的艺术真谛和精神感召力。在抗战救亡的特定历史语境下,唐一禾坚持并发展的现实主义艺术,因其深厚的叙事能力、直观的感染力和广泛的群众接受度,成为动员民众、鼓舞斗志的有效视觉武器。正如《七七的号角》以其精湛的写实技巧,使宏大的民族精神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血肉之躯,唐一禾用实践证明,伟大的艺术必须深深扎根于时代、国家和人民的土壤之中,将个人才情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艺术观念多元化的当下,这种以深厚人文关怀为根基的创作形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和时代意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七七的号角》更显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激励新时代青年继承和发扬这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这幅作品以其永不熄灭的艺术光芒,持续吹响传承与奋进的时代强音。

  (作者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6日 08 版)

  • 相关阅读
  • 琉光璃彩耀千年

      结合传统琉璃工艺与现代艺术创作的《邂逅鸢尾》,作者刘媛。  赵 冉供图">  结合传统琉璃工艺与现代艺术创作的《邂逅鸢尾》,作者刘媛。  赵 冉供图   夏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

    时间:07-06
  • 漫画万象 笔写丹心

      图为《英韬自画像》。">  图为《英韬自画像》。   “纪念英韬先生百年诞辰——英韬漫画展”近期在人民日报社展出。老观众来观展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看多了谐趣、搞笑漫画的年轻人,则对...

    时间:07-06
  • 持艺舟双楫 求学艺相成(谈艺录)

      图为“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现场。  湖北美术馆供图">  图为“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现场。  湖北美术馆供图   我多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学术研究,同时也从事书法创作,切身...

    时间:07-06
  • 工致之美的时代之思(艺坛走笔)

      中国工笔画作为东方绘画体系中的瑰宝,历经唐宋发展高峰,以“层染复罩”的技法体系与“立象尽意”的美学内核,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及至当代,工笔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呈...

    时间:07-06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7月8日起恢复开放

      本报北京7月5日电 (记者王昊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2025年7月8日起恢复开放,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  记者从...

    时间:07-06
  • 矮寨奇迹:从“救亡之路”到“致富之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德夯大峡谷,一座深红色悬索桥如巨龙般横跨,桥下云雾缭绕,桥上车流不息,这便是创下多项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桥。峡谷峭壁间,蜿蜒着在抗战烽火中凿出的矮寨公路。  一桥一...

    时间:07-06
  •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

      新华社贵阳7月5日电 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5日在贵州贵阳开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出席论坛。丁仲礼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坚定...

    时间:07-06
  • 陈中柱:英勇无畏 不折脊梁(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陈中柱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陈中柱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此头可断不可辱,此身可折不可弯。今日若跪豺狼殿,九泉怎对亡夫言……”6月30日,以抗日将领陈中柱事迹改编而成的淮...

    时间:07-06
  • 中非友谊有了新地标(新时代中非合作)

      随着坦桑尼亚总统哈桑挥动国旗,示意车辆可以通行,等待驶过马古富力大桥的首批车辆纷纷启动。身穿当地传统服饰的民众载歌载舞,现场欢呼声、歌声、掌声交织在一起……日前,由中国土木与中铁十五...

    时间:07-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