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讲好红色故事 激发奋进力量(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2025-07-11 08:2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山东菏泽市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庄严肃穆。陵园英雄广场中央,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巍然矗立。

  1938年底至1939年初,八路军115师挺进菏泽,随后开辟了湖西、鲁西南、运西抗日根据地。这里曾进行过潘溪渡战役、郓城战役等多场重要战役,25224名英烈长眠于此。

  近日,记者来到菏泽市,致敬革命先烈,重温峥嵘岁月,记录新时代鲁西南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新篇。

  推开一扇刻满英烈名字的大门

  位于烈士陵园内的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将鲁西南英雄儿女的名字深深刻在铜门之上。他们,或是菏泽祖籍,或是牺牲在这片热土。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抗战故事。推开这扇英雄之门,仿佛穿越回那段壮烈岁月。

  “王厂血战中,面对敌人十倍的火力,战士们不曾退缩。”“红领巾讲解员”李佳硕手持麦克风,正在馆内讲解。

  李佳硕是菏泽市牡丹区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今年初,菏泽市抗日纪念馆与牡丹区实验小学一同选拔“红领巾讲解员”,李佳硕第一时间报了名,“菏泽是革命老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想讲好家门口的红色故事。”

  纪念馆组织培训,为报名的孩子们详细讲解每一件文物的来历、每一场战斗的经过,还邀请抗战老兵李长生给孩子们讲述抗战故事,分享革命经历。

  “爷爷,上战场您害怕过吗?”李佳硕抛出心底的疑惑。

  “上战场,保家卫国,咱就不能害怕!”李长生说,“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上阵杀敌,决不退缩。”

  李长生出生在菏泽。1943年5月,目睹日军滔天罪行的李长生投身革命,先是在八路军的地下炸弹厂工作,淮海战役后被编入第四野战军并随部队南下。

  “您还记得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战斗吗?”交流中,李佳硕追问。

  1943年秋,日本侵略者对菏泽的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意图摧毁炸弹厂。李长生和战友们担负起保卫炸弹厂、诱敌离开的重任。“为了引开敌人,我拉开手榴弹,朝敌人扔过去。面对日军扫射,我没有退缩,别在我腰部的搪瓷碗被日军的子弹打了一个洞。”李长生回忆,最终他和战友们一起,引开敌人并成功脱险,保住了炸弹厂,打了一场漂亮仗。

  听着老兵的故事,李佳硕热泪盈眶。“李爷爷,您放心,我一定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李佳硕拍了拍胸脯,“我还要当好讲解员,把菏泽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翻开一部可歌可泣的红色村史

  从菏泽市向南驱车约40公里,到达曹县“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在这里,记者见到了74岁的老人刘全义。说起抗战历史,刘全义向记者递来一本名为《红三村》的书。

  “红三村”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日军在地图上用铅笔将刘岗、伊庄、曹楼3个村庄圈住,在中间写了一个大大的“赤”字。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村民曾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3个村庄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红三村”。

  1940年底至1941年初,中共地方武装共计200余人与3个村的5000余名村民一起,坚持地道战和游击战,与9000余名日伪军展开了几十次战斗。

  年轻时,刘全义曾是村里的村医,他常常利用出诊机会,向村民们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故事。每每听到一个未曾听过的事迹,他便将其整理出来。久而久之,乡亲们都知道,“红三村”里有个爱听故事的刘全义。

  几年前,他和刘宪忠、刘金玉两位老人一起走访了村里许多参加过“红三村”保卫战的村民,手写一部30万字的《红三村》,记录了那段壮烈的历史。

  “大水牢惨案”是《红三村》中最惨烈的一笔。

  1943年重阳节前后,日军包围了刘岗及附近几个村庄,把千余名群众驱赶到刘岗东门外的场院上。八路军冀鲁豫五分区根据地供给部保管股股长秦兴体,因保护物资进行搬运,未能及时撤离,也夹在群众中间。为了找到谁是共产党,日军杀害了多名群众,他们把群众赶到村里的大水塘里。四周架起机枪,水塘变成了水牢。眼看一场大屠杀就要开始,秦兴体站起,高声说道:“我就是八路军!他们都是老百姓。”他走出水牢,昂首挺立。日军把秦兴体绑起来,用尽酷刑。秦兴体始终不屈,直到牺牲。“大水牢惨案”中,日军共残杀八路军干部和无辜群众120多人。

  如今的“大水牢惨案”遗址,矗立着一座纪念碑,铭记这里曾为抗战作出过的巨大牺牲。村民们走过这里,总会抬头仰望,也会聚在这里,讲起当年的往事,“红三村”的抗战故事就这样一代代流传。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同样不会忘记。”刘全义主动承担起义务讲解员工作,向来“红三村”参观学习的人们宣讲着红色故事。年过古稀的他依然语气铿锵、滔滔不绝,“要让‘红三村’的故事走出去,让更多人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展开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硝烟早已散去。今日的鲁西南热土,正赓续红色基因,展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这几年,你或许在各个短视频平台刷到过菏泽。拥有深厚红色历史的菏泽,成了互联网上的“新网红”。

  在菏泽采访期间,不少年轻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依托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寻找机遇,实现梦想,造福家乡。

  菏泽的电商直播流量密码,来自“一花一服”。

  年初,电视剧《国色芳华》的热播,又为菏泽牡丹增添了新热度。“5,4,3,2,1!彩绘牡丹上链接!”在线上直播平台,盆栽牡丹销往全国各地,不少商家推出电视剧同款“琼台玉露”等产品,吸引消费者。

  “相比去年,今年销量总体增长两倍。每天都有人下单订购牡丹,日销上千盆。”26岁的菏泽花农赵鹏宇介绍,以往,菏泽牡丹购买人群多集中在35至60岁,现在新增了不少年轻消费者。

  不仅是鲜花种植销售,菏泽全面开发牡丹价值,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实现从一朵花到一条产业链的美丽蝶变。

  据统计,目前菏泽线上牡丹经营商户达到1.2万余家,网络销售份额超过市场销售总额的60%。2024年,菏泽牡丹产业实现总产值130亿元,已带动就业50万人。

  丰富的产业形式,让牡丹成了菏泽的“产业之花”“富民之花”。借力电商,则让菏泽曹县成了汉服企业的集聚地。

  在曹县的有爱云仓汉服基地,24岁的鲁传莽站在挂满各式汉服的展厅,通过直播,向全球各地的汉服爱好者推介着曹县汉服。

  随着“国潮风”兴起,曹县抓住机遇,汉服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在这座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已汇聚2750多家汉服企业、约1.5万个网店、近10万名汉服从业者。今年前5个月,汉服销售额超45亿元。

  “从单一销售到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展播推广全链条覆盖,我们已成长为综合型汉服企业。”曹县有爱云仓汉服基地相关负责人李字雷说,曹县在研发设计、原料供应、加工生产上形成的完善生态,为数千家汉服商家提供发展助力。

  凭借精湛工艺与创新设计,曹县汉服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抗战年代,菏泽的革命先烈宁死不屈,用热血筑起丰碑。如今,菏泽儿女传承红色精神,抓住时代新机遇,借势“流量密码”,推进产业融合与文化创新,打造经济“新引擎”,奏响了鲁西南革命老区发展的时代强音。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1日 03 版)

  • 相关阅读
  • “大陆始终是充满机遇的沃土”(两岸脉动)

      “近年来,海交会规模不断扩大、台商投资屡创新高。”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十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李政宏说出了广大台商台企的心声,“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在大陆...

    时间:07-13
  • 外交部发言人就菲律宾发表关于“南海仲裁案裁决”出台9年声明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12日就菲律宾发表关于“南海仲裁案裁决”出台9年声明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日前,菲律宾外交部就“南海仲裁案裁决”出台9年发表声明,菲律宾外长在有关研讨...

    时间:07-13
  • “为祖国守边,没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沿着边境线一路向南,阿拉克别克河曲折的河道在桑德克龙口拐了个急弯。  伴着淙淙水声,走到离龙口不到百米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座瞭望塔和一个哨所,五星红旗在这里迎风飘扬。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时间:07-13
  • 推动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大使随笔)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澳关系发展,指出中澳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对实现两国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过去3年来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3次会见,双方就事关中澳关...

    时间:07-13
  • 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中国印尼文化交流展开幕

      本报雅加达7月12日电 (记者李培松)“万里尚为邻——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中国印尼文化交流展”11日晚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美术和陶瓷博物馆开幕。  展览分为“航海壮举,伟大航程”“星槎遗踪...

    时间:07-13
  • 中企承建的非洲首条沙漠重载铁路优先段轨道铺通

      本报阿尔及尔7月12日电 (记者郝瑞敏)中国铁建承建的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项目135公里优先段轨道7日铺通,标志着非洲首条沙漠重载铁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阿尔及利亚廷杜夫省省长穆斯塔...

    时间:07-13
  • “迎接一个更加绿色、创新的巴西”

      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伴随着机械的运转声、现场的掌声和欢呼声,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完全在巴西本土制造的首辆新能源汽车日前平稳驶下生产线。只用了15个月,这家工厂就完成了从破土动工到...

    时间:07-13
  • 古人如何蹴鞠(文物有话说)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鞠。  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鞠。  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中国工艺美术馆雕塑作品“蹴鞠”(局部)。  北京美好景象图片供图">  中国工艺...

    时间:07-13
  • 我国规模最大天然铀产能项目产出“第一桶铀”

      本报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谷业凯)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12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这标志着我国铀资源开发迈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新阶段,将为...

    时间:07-13
  • 算对这笔长远账(记录中国)

      滕王阁景区游人如织。  彭 寰摄(影像中国)">  滕王阁景区游人如织。  彭 寰摄(影像中国)  游客在滕王阁景区内打卡留影。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游客在滕王阁景区内打卡留影。 ...

    时间:07-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